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炉,包括6方面33项政策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作出全面部署。今天,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对全社会发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6方面33项政策。
一是财政政策,包括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7项具体举措。
二是货币金融政策,包括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5项具体举措。
三是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包括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等6项具体举措。
四是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包括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和水平、加强原油等能源资源储备能力等5项具体举措。
五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包括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复工达产政策、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统筹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等7项具体举措。
六是保基本民生政策,包括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等3项具体举措。
发改委: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复工达产
赵辰昕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更大力气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力推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合理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复工达产,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谈盘活存量资产:要把回收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近日发改委报请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
赵辰昕介绍,盘活存量是方式方法,扩大有效投资才是工作目的。盘活存量资产,就要把回收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建设,形成新的有效投资,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要牢牢把握投资方向。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对盘活存量资产的回收资金,要确保主要用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精准有效支持102项重大工程等,形成有效投资。
二是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对回收资金用于的新建项目,要推动加快前期工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尽早发挥回收资金效益。
三是要加强配套资金支持。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对回收资金投入的新项目,可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也可按规定对新项目予以支持。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衔接,协调解决共性问题,切实抓好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商务部:加快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盘活汽车市场存量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消费社零占比高,增长空间大,带动效应强,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关键领域。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07亿辆,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汽车销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达到10%。
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增长承压,特别是4月份汽车供给和需求出现大幅下滑,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1.6%,拉低当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速2.7个百分点。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对推动消费复苏回升、带动汽车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细化落实举措,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确保有关措施尽快落地见效,促进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发展。重点是两方面:一是稳住增量,增加新车消费;二是盘活存量,扩大二手车流通。
在新车消费方面,指导汽车流通企业用好阶段性减征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扩大新车销售规模。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积极支持充电设施建设。支持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地区开展平行进口业务,完善平行进口汽车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在二手车流通方面,加快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严格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推动进一步取消限迁政策,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规定,便利企业开展二手车业务,促进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流通,盘活汽车市场存量。
盛秋平表示,近期,各地积极落实国家稳定增加汽车消费的部署,部分汽车限购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增加了号牌指标数量,吉林、重庆等地出台了新车购置补贴、汽车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便利皮卡车进城等举措。相信随着各项相关措施落地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交通部:确保“十四五”时期新改建高速公路达2.5万公里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表示,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决策部署,切实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在促投资、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1—4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100亿元,同比增长5.7%。
11项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包,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大通道联通工程、沿边沿海出疆入藏公路通道工程、“四好农村路”、运河连通工程、沿海港口提升工程、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方面。
赵冲久表示,每项工程包由若干具体工程项目组成,特别是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落实的交通项目均纳入各工程包予以优先推进。比如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联通工程,重点聚焦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先打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和省际衔接路段,推进京沪、京港澳、长深、沪昆、连霍等建设年代较早、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拥堵的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扩容改造,确保“十四五”时期完成新改建高速公路达到2.5万公里。
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建设时序安排,提出了16个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大、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作为“十四五”第一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比如:川藏铁路及配套公路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至深圳段改扩建工程、深中通道海中桥隧主体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工程、宁波舟山港港航设施工程、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海口新海港综合交通枢纽,等等。
赵冲久表示,这些重大工程项目,聚焦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将对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牵引带动作用,也将对当前促投资、稳增长、稳就业形成有力支撑。
赵冲久表示,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二是积极协调对接有关部门,做好要素保障和生态环保相关工作。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日常调度,破解项目进程中的难题,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能开尽开,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工信部: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后续还将组织家电、绿色建材下乡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的筋骨血脉。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总的看,我国工业产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完整,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强,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恢复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徐晓兰表示,在当前决定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国务院出台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对优化复工达产政策、促进投资消费等作出具体部署。工信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为契机,坚定信心、下定决心、锚定恒心,扎实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各项工作,全力提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动态调整部级“白名单”企业范围,推动加快省级“白名单”企业区域互认,并强化上下游衔接服务。需要明确的是,“白名单”制度只是阶段性的应急之举,目标是全面实现复工达产。工信部还将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短平快等方式,帮助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稳定生产、增产扩产。
二是以更大力度抓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把各项政策举措解读好、宣贯好、落实好,形成政策叠加放大效应,确保企业应享尽享。特别是近期将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政策靠前发力、精准加力,6月底前要形成实效。前期工信部已经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组织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专项行动,本周将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6月底前将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产融对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出台《统筹疫情防控和制造业企业生产工作指南》、启动实施消费品工业数字“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
三是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引导基础电信企业适度超前部署5G基站、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挖掘汽车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加快5G、工业互联网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
今天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通知,正式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后续还将组织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宗商品消费。
人社部:扩大缓缴范围,更好更精准地支持困难企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缓缴社保费政策是助企纾困的重要举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助企纾困的决策部署。
前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其中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3个月,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
此次扩大缓缴范围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限实施到2022年年底。二是在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受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实施到2022年年底,工伤、失业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原来明确的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保险费期限相应延长到年底。
李忠表示,这些政策通过条块结合方式,可以更好更精准地支持困难企业。一方面,从区域来讲,对受疫情直接影响地区的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以适用疫情严重地区缓缴政策范围;另一方面,从行业来讲,对虽然没有在疫情严重地区、但受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影响,生产经营也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可以适用行业缓缴政策范围。
李忠表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了落实缓缴政策的具体实施文件,除对政策进一步细化外,还要求各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和基金支撑能力,着手制定具体办法,简化办事流程,授权区县进行审批,推行“网上办”等不见面服务方式,实行告知承诺制,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尽快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享受到政策,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