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2日)上午举行的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了今年论坛总体安排和上海航运业绿色智慧转型进展情况,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介绍了我国航运业发展有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虹口区副区长陈帅、上港集团副总裁张欣、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张永东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一)
为加强国际航运业交流合作,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航运在全球贸易和人文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自2021年起,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每年共同主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将于9月22日至24日在沪举行。
去年论坛围绕“共促绿色、智慧、韧性的全球航运业新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上海积极落实论坛精神,深化论坛成果,围绕提升航运业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持续推动绿色转型,促进航运节能减污降碳。
1.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上海港外贸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本市营运船舶、检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和内河港口低压小容量岸电建设完成“三个100%全覆盖”目标。
2.推动苏州河、黄浦江电动船舶应用。国内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新生态”号投入运营;浦江游览首艘新能源船舶完成建造。苏州河12艘观光游览船全部为纯电动新能源船。
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航空。《绿色机场建设规划(2020-2035年)》完成编制。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桥载电源使用率超99%。
4.加强绿色港航国际合作。上海市与国际海事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
第二,加快推进数智转型,促进航运创新提质增效。
提升智能港口技术。率先启动全国首个社会道路“减员化”运营测试,“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取得阶段成果;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全面实现设计吞吐能力,自动化码头技术在国内外14个码头得以应用。持续建设港航信息平台和发展区块链技术。覆盖长江流域、长三角区域、部分沿海港口的港航物流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依托区块链技术,上海港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进口换单放货流程缩短至4小时以内。加快打造智慧机场。机场运行管理体系智慧化稳步推进,上海机场初步实现数字孪生机场的展现和应用。
今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总体安排
“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由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虹口区人民政府、中远海运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机场集团等承办。
关于时间和主题。本届论坛将于2023年9月22日至9月24日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主题为“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
关于主要议程。论坛由开幕式暨主论坛、2个平行论坛和6个主题论坛组成。开幕式暨主论坛将邀请国内外部长级嘉宾、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知名专家等出席并致辞或演讲。“国际海运论坛”和“国际航空论坛”两个平行论坛,“安全与合作、救助与打捞、数字与智能、绿色与低碳、司法与仲裁、金融与保险”六个主题论坛,将邀请航运业界及产业链各方专家和代表交流探讨、分享思路、凝聚共识。
关于成果发布。组委会办公室广泛征集上届论坛以来上海在航运领域的重要成果,10余项围绕创新发展和开放合作两个方面的新成果将在开幕式上进行发布。整个论坛将对外发布20余项新成果,及10余项成果案例,充分体现一年来各方在推动航运事业进步中作出的积极努力。
(二)
航运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致贺信中指出: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分别达到16.9%和53.5%,有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在保障进口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物资运输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海运服务网络遍及全球,内河航运优势进一步发挥
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航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海运连接度全球领先。中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从总吨上已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7席。202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6.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6亿标箱,充分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硬核”力量。内河货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内河通航里程世界第一,长江干线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2022年我国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44.02亿吨、货物周转量1.9万亿吨公里,支撑服务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水运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平陆运河先导工程完成建设,主体工程全线动工,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水陆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江淮沟通段试通航。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长江上游九龙坡至朝天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等竣工验收。会同四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支持码头改建扩建的通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2年我国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679亿元,同比增长10.9%;2023年上半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936亿元,同比增长26.7%,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为稳增长、扩内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水路运输结构加快调整,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印发实施《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2年铁水联运量874.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2023年上半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477.8万标箱,同比增长9.4%。积极推进水路客运高质量发展,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深入推进,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内地与港澳间客运航线安全有序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序试点复航。推动港口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1个集装箱枢纽海港15家重点港口企业建立了“一站式”网上业务受理服务平台,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四是水运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大力推广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长江经济带船舶、渤海湾和琼州海峡省际客滚船舶、沿海内贸大型干散货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取得积极进展,国际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开展示范应用,渤海湾省际客(货)滚船舶码头实现了岸电全覆盖全使用。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全国LNG动力船舶达到约450艘、电动船舶约150艘。巩固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行动成果,实现常态化管理。强化港口重大危险源管理,深入开展港口装卸内贸集装箱超重治理,规范水路客运船舶船岸靠泊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港口航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五是创新智慧发展取得新成效,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深入推进,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6座,在建10余座,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超过5700公里,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干支联通持续推进,航道运行监测、梯级船闸联合调度、服务区功能提升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积极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基于区块链的海运进口集装箱、大宗散货电子放货平台应用不断拓展,海运电子提单探索应用。国际海运业全面对外开放,与66个国家和地区商签了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海运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连续17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参与全球海运治理能力稳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