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广州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创投峰会期间,不少业内人士重点关注了“早期投资如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题讨论。
与会嘉宾发言中,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早期投资,认为目前创投机构投资时点已经接近研发阶段,各方要更着重科技成果转化,也要给予更多的容错空间。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AI在不同行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可以随时切入大模型。“我相信AI对很多行业都会是一个很大的重做的机会。平时我不戴手表,但是今天戴着手表就是我们投的一家企业,我可以用语音呼叫AI给我写一个段子,类似于这样的创新,可能会让很多原来的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重新焕发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表示,在广州市重视创业投资和科技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投资行为越来越接近投资研发的阶段,不过从技术研发出来,再到成为一个市场化估值的企业形态,中间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失败的风险特别高。“我们的做法通常是两手抓:一手是给团队以重点项目或技术平台的方式,提供研发经费的支持;另一手是从投资角度,我们基本上会从零开始给这样的团队投资。”王德保也呼吁投资机构和政府在早期基金组建时给予更多的容错和失败承受能力。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唐乙铭表示,“请大家摒弃找银行贷款一定要有抵押物的思维。针对科创企业,银行更关注团队、产品、技术,也是希望能通过这些短平快的产品,为早期科创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赋能。”
“中科创星主要做早期投资,而在本质上是在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事情。”中科创星合伙人郭鑫提到,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着重关注技术的稀缺性、团队的匹配度以及市场的想象空间。对于大湾区整体上在未来科创的发展,他呼吁投资机构与科学家和企业家一起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
万联广生(万联证券的股权直投平台)总经理熊小平认为,早期项目也有很多共同共性的东西,看早期项目核心看两点,一个是行业,细分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行业的空间大不大,竞争格局怎么样,赛道是否拥挤,门槛壁垒怎么样,标的企业以及团队在行业里面的领先性怎么样,企业的技术指标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否真正解决下游的痛点;此外,团队一定要在细分领域有很深的行业或者技术的积累,这些团队在行业里面至少要有上万小时的经验。
广州紫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友良表示,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聚焦在3D数字交互领域,并借助广州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实力推动项目的发展,把清华大学积淀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业化,把这个平台能够迁移到广州,落地到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通过产学研接驳,收到很多专业、有深度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