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过去多年的长期低利率使得资金异常廉价,催生债务激增。如今,随着各国央行提高利率和借贷成本上升,从全球企业债违约,到美国银行危机,过去长期积累的各种债务都纷纷遭遇“秋后算账”。在韩国,这“账”落在了社区信用合作社上。
由于在房地产贷款上损失了600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81.6韩元),韩国最大规模的社区信用合作社——MG社区信用合作社(MGCCC)此前遭挤兑,并关闭了一家分行。虽然韩国金融监管机构迅速大力支持陷入困境的贷款机构,但市场担忧这场信贷危机尚未结束。
MGCCC引发信贷危机
MGCCC是一家特殊的非银金融机构,始于1963年的韩国新村镇运动的信用互助组。随后经政策制定者制定法律,授于其吸储和提供贷款的职能。根据韩国内政部数据,其分支机构已超过1200家,每年有超过40%韩国人使用其服务。由于税收优惠和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率,总资产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近3倍,去年达到284万亿韩元。韩国央行的数据还显示,MGCCC的存款规模与韩国一些最大的银行相当:截至6月,其存款规模为260万亿韩元,韩国最大商业银行韩国国民银行(Kookmin Bank)的存款规模为380万亿韩元。此外,由于其特殊性,一些银行不能抵押的贷款,MGCCC可以快速发放,是韩国全租房贷款大户。
但随着韩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基准利率不断上升,加之韩国房地产行业疲软,越来越多借款人难以偿债。韩国内政部数据显示,6月底,MGCCC的贷款拖欠率从去年底的3.59%攀升至6.18%,部分合作社的债券与国债的利差走阔至四个月高位。在韩媒报道MGCCC部分分行的贷款拖欠率超过20%后,发生挤兑,最终MGCCC不得不关停其中一个分行。
危机后,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迅速出手,发声明称“MGCCC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远高于监管比率,并且拥有足够的现金等价物资产”,并令韩国五大商业银行与其签署回购协议,允许MGCCC以债券等抵押品换取现金,为其提供总计5万亿韩元的潜在融资。
虽然这些操作帮助稳定了投资者情绪,但一些信用合作社的债券收益率继续走阔,表明市场对信贷危机的担忧挥之不去。
首尔东国大学经济学副教授Park Sunyoung表示,一些信用合作社的流动性挤兑表明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在监控信贷风险方面完全失败。“由于在2020年房地产繁荣高峰期间贷款迅速增加,MGCCC在项目融资方面的失败风险最高。”韩国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MGCCC总计201万亿韩元的贷款中,56.4万亿是房地产贷款,15.8万亿是房产项目融资债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韩国代表团团长Harald Finger本周警告:“随着韩国和全球许多其他国家利率上升,韩国金融稳定风险增加,某些部分正在显现脆弱性,尤其是对房地产相关融资有风险敞口的非银行贷款机构。”他并建议,韩国的银行也应通过提高流动性缓冲和坏账吸收能力来加强对金融压力的抵御能力。
韩国央行的关键时刻
除了信贷危机本身,市场也担心危机对韩国家庭的冲击。韩国家庭负债在全球数一数二,若算上约8000亿美元的年租金,韩国的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57%,在发达国家中最高。
韩国金融投资协会的数据还显示,韩国家庭大部分资产都是房产等非金融产品,占比64.4%,高于美国的28.5%和日本的37%(截至2021年)。并且,大部分韩国家庭的房产贷款都是浮动利率贷款,这意味着,如果利率继续走高,违约率还会上升。韩国还有一种叫做“Jeonse”的租赁做法,即租户向房东一次性支付押金,这些押金通常会被重新投资于房地产,如果房价急剧下跌,这些押金也恐打水漂。
这令韩国央行左右为难:一方面,对信贷危机的担忧使得韩国央行无法轻易再加息;另一方面,美韩利差走阔使得韩元贬值压力持续,又需适度加息稳汇率。韩元对美元目前接近九个月低点,是本月亚洲表现最差的货币。
“韩国央行的关键时刻到来。”首尔Meritz证券公司的分析师Yoon Yeo-sam称:“他们应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并对家庭债务的增加提出警告,以免他们遏制风险的努力导致更多的道德风险和项目融资贷款。”
今日(24日),韩国央行将利率维持在3.5%不变,连续第五次暂停加息。Kiwoom Securities的分析师Ahn Yea-ha称:“韩国7月通胀率降至两年多来最低水平,给韩国央行提供了应对不断上升的经济风险的喘息空间。特别是,MGCCC的一个分支机构被迫关闭,与房地产项目有关的不良贷款使韩国信贷市场日益担忧。韩国央行加强了紧急措施,支持陷入困境的贷款机构,但相关担忧仍存。”
彭博经济学家Kwon Hyosung称,韩国央行担心非银金融机构对韩国家庭贷款的加速,因为这是一种金融稳定风险。随着韩国增长前景疲软,脆弱的非银金融部门面临贷款违约风险,因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同时,韩美利差创历史新高,给韩元带来巨大下行压力,并使韩国央行控制通胀的努力复杂化,因为韩国严重依赖食品和能源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