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林则徐的家国情怀
2022-06-30 21:10  浏览:415  搜索引擎搜索“富博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富博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进入6月,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禁毒宣传的热潮。提到禁毒,人们不由得就会想到“虎门销烟”,想到林则徐。林则徐被誉为“世界禁毒先驱”,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采访了林则徐的后人和有关专家,听他们讲述林则徐的家国情怀。

禁烟:

“誓与此事相始终”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1839年3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面对重重阻力,他断然回应道。最终,在广州人民的支持下,林则徐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短短两个月时间,英美商人就交出鸦片2万余箱,约230余万斤。当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历时23天。这场史称“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拒绝毒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也因此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列强艰难抗争的历程。


1840年6月,英国舰队肆无忌惮开进广东海面,对中国边防军进行各种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帷幕。林则徐和爱国将士严密防守、共同努力,多次粉碎了外敌入侵。


“林则徐一生都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坚持正义,抵抗侵略,保卫人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安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茅林立说。


“现在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新型毒品极易对青少年造成诱惑和危害。我觉得禁毒工作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也要以林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把禁毒斗争进行到底。”林则徐第六代孙女、林则徐基金会副会长林祝光说。


2013年,林祝光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追随先祖的脚步,积极投身到禁毒事业中。


林祝光经常带着林则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福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看望戒毒人员。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如花的年纪沾染上毒品,在大好青春年华误入歧途,她心如刀割。每次到戒毒所,她都耐心地劝导,给戒毒所的孩子们讲林公的禁毒故事和生平事迹,希望以此鼓起他们与毒魔抗争的斗志。她还多次到幼儿园、中小学、福州大学等宣讲林则徐的故事和开展禁毒宣传。


近些年,林则徐基金会把林则徐的禁毒史迹和当代禁毒结合在一起,以布展的形式宣传,足迹走遍全国各地及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最近,基金会募集资金制作了几尊林公塑像赠送给几个中小学的禁毒宣教室及陕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河南省汤阴县五一中学和安阳岳飞博物馆。禁毒是将先祖的遗志代代相传,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林祝光表示。

为民:

造福一方百姓

爱国必爱民。林则徐为官三十余年,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认为,“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大家都知道林则徐是禁毒英雄,殊不知他也是水利专家。他为官期间,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工程,发展农业,造福百姓。


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帝把责任归咎于林则徐“办事不善”,将其遣戍新疆伊犁。途中与妻子别离,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传世名言,显示了他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唯国计民生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在新疆期间,林则徐捐资承修伊犁河阿齐乌苏大渠(今称人民渠)龙口工程,用工十余万,历时4个月,修成了一条长约3公里,宽十多米、深达二三米的大渠,灌溉荒地十多万亩。当地人民不忘其恩,把此渠叫做“林公渠”。在吐鲁番时,林则徐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坎儿井”的水利设施,惊叹不已。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连环导引水田,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从此当地百姓把坎儿井也称为“林公井”。在新疆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走遍天山南北,行程两万余里,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屯垦戍边,做了大量的实事。“林公非常重视民生,他做事首先想的就是人民。在新疆期间,他经过考察,发现当地农业不发达主要是因为水资源差,就带领大家挖井修渠,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现在林公曾经参与修建的井渠,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林祝光介绍道。

家风:

“灯”“豆”传家

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馆藏着一盏清代青花煤油灯。这是林家最为珍视的传家宝,因为它蕴含着林家一脉相承的清廉勤俭家风。


“我们家族有两个传家宝,一个是‘灯’,另一个是‘豆’。”林祝光告诉记者,“‘灯’就是一盏青花煤油灯。林公小时候家境贫寒,他有10位兄弟姐妹,一家12口人到了晚上就围着这一盏灯,林则徐和父亲靠前一点,在灯前读书。母亲和其他姐妹坐在后面,做纸花等女红贴补家用。平时就点一个灯芯,只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才点两个灯芯。‘豆’就是素炒豆腐。说起这个菜,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家都在家吃着丰盛的年夜饭,邻居听到林家传来欢声笑语,很好奇,这家平时很穷,今天晚上吃什么这么开心。隔着矮墙一看,只见十几口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共食一盘素炒豆腐。后来,我们林家人逢年过节,都会炒一盘素炒豆腐,给孩子们讲林公小时候的故事,讲素炒豆腐背后的寓意:豆腐是方方正正的,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素炒清清淡淡,做事就是要清清白白。”


林则徐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无疑得益于年少时的磨砺,而这两个“传家宝”正是这段经历的缩影。


林则徐的父母,尤其是林父非常关注他的成长,林则徐爱国重民思想与其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林则徐小时候,家境穷困,一家人基本就靠着父亲私塾教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但即使当时生活贫困,林母也不忘关心和帮助比他们更贫困的乡亲。后来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母亲的善良、简朴和乐于助人的作风,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了林则徐。


清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被派往江苏担任按察使,为官期间,林母去世,按照传统礼制,林则徐回到福建老家丁忧三年。可就在这期间,地处黄、淮、运交汇处的高家堰十三堡和山盱六堡发生溃决,十余州县皆被水淹。朝廷调派林则徐前去治水,林则徐守孝在身,非常为难。这时,林父站出来说道:“你为什么回来丁忧呢?是因为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养育你呢?就是让你长大来报效国家,现在国家有难,你必须挺身而出。”听了父亲的话,第二天,林公就着素服前往高家堰。

“林则徐有巨大的历史功业,有震烁千古的名言,还有坎坷的人生历练。他以伟大的禁毒事业和英勇的反侵略精神,用遭受遣戍的坎坷经历,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刻内涵。唯其如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如此富有感召力。今天继承和弘扬林则徐精神,就是要深入研究林则徐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挖掘其深刻的精神内涵,探寻历史逻辑,为当代治理提供宝贵的借鉴。”茅林立表示。

友情提示:以下请横屏观看哦









组图绘制:黄凤荣

供图: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禁毒办

长图制作:马新娟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图文编辑:宋丰雪


发布人:d4a6****    IP:125.64.47.***     举报/删稿
国内展会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