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老师说:要尽最大努力把恐惧从你的课堂赶走,做到公正而又通情达理。下面分享一则雷夫老师的课堂故事。
雷夫老师:“丽莎?......”
丽莎:“再给我一分钟,让我再找一下我的作业,我做了,求你了......”
雷夫老师:“我相信你!”
丽莎:“真的?!”
雷夫老师:“我当然相信你。但是你知道吗?我想我们有个更大的问题。”
丽莎:“我没有条理?”
雷夫老师:“说的对!你需要更加有条理些,现在,从这里找两个你信任的朋友怎么样?”
丽莎:“露西和乔依斯?”
雷夫老师:“好。今天午饭后,让你的朋友帮你重新整理一下你的文件夹怎么样?”
丽莎:“有他们帮助我,太棒了!”
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者平庸,是班级上的学生。看了“六阶段”,觉得很有意思。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这“六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事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同样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者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第六阶段: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