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我在2010年6月份的一个小感慨、小矫情,闲来读读,仍有共鸣,我到底是长大了,还是看起来长大了......
早上骑电车送对象上班后,在我上公司的路上,自己的脑海不断的“走神儿”,想了很多东西,有些觉得有点意思,趁现在还记得,随便写两笔吧。
我现在已经有半只脚踏入婚姻的大门了,家庭的概念逐渐渗透自己的大脑,以前是随性的生活,不为目的,想到了想做就做,而现在则需要没想到的要想,想到必须做,做了就得坚持,太多的人既知道是围城,为了能逃出来还是选择先进去,因为什么?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
一个人的习性变成两个人的生活,两个人的观念变成一个人的思想,要想让这种改变和谐,必须经历长时间磨合,双方不断的为自己的取舍做斗争,所以要想成就爱情,一定要先懂得牺牲。
有的男人结婚后就选择了转型成“家庭妇男”,早些年我不能接受,逐渐的也理解了,下厨房的事我是真没悟性,看到厨房就懒,不过我佩服那些人,他们可能原本很率性,但为了家庭,他们选择放弃逍遥。如果是为了自己,很多事情可以“差不多就算了”,但为了家庭,他们不得不分毛必争,如果妻子懂事还好,就怕妻子认为把自己交给男人,一切事由男人做。不是男人不爱她,是这样会毁掉他,家也就完了,当然,目的不在“家”的人另当别论,观念差别,以玩人和感情为乐趣的动物不在这个讨论平台上。
一个人生活其实很容易,因为自己不会把已经整理好的东西反复翻腾,只要将就能过得去。两个人过日子,很多东西就必须拿过来,放回去,因为生活是复杂的。比如我以前到家,随便买点饭,吃完就玩玩电脑,或者出去溜达溜达,衣服堆多了花2个小时统一洗下,很多物品只是偶尔用到了才翻出来。两个人生活就不一样了,做饭刷碗次数增多,地面因为经常走动脏的快了,衣服经常换洗,也经常会为了迁就对方而耽误自己的安排,这些都是必须承担的,只要我不玩电脑,多做事,就解决了,但习性的改变谈何容易?很多时候我认为没必要这样,而对方需要,这是一个结,也是一个钮扣,想扣上其实很简单:让对方永远觉得你在为她付出,不闲着。比如上班好好工作,多挣钱,回家多做家务,没事做了就陪她。说着简单,但心思在考虑自己得失,而把她放在心外,我感肯定上述的生活一天就会把自己累坏了,只有完全把对方当自己,才能既欣慰又努力。
我的性格恰恰是“好知不好行”,用白话说就是明白而不去做,比如搞协调,很快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但就不想再争了,任人宰割,所以这方面工作总是不到位。用老师批评的话就是“空谈心性”,道家修行讲究“心身合一”,既磨练意志,又磨练身躯,从而探求究竟,“究竟”是什么?是“一切”,是“大有”。当你得到了究竟,可能就顿悟到“无”,一瞬间发现自己拥有了一切,“一切”就是“无中生有”。说到这里,我想大多数人都糊涂了,那些得道高人都有什么?财、贵、权、誉?似乎哪个他们都没有,那怎么能说拥有一切了呢,让他们造个宇宙飞船给我看看?这个“大有”不是物质,是包容天地的心!这和唯心论不是一回事,这是精神,不是意识。打个比方,我说我有父母,你问我父母在哪,我回答在唐山。明白了吗?回到刚才的本意,我有财、贵、权、誉,这些在哪?在我心里,而我的心包容世界(融为世界),当我需要的时候,他就在这。回到那个比喻,就是当我需要见父母的时候,我去唐山就见到了。对于没有父母的人,这个比喻如何成立?当你真正悟到“大有”时,自己都是“无”生的,放下一切,空虚己心,不就回到“父母”身边了吗!
意外收获:这里解释了“虚心”的真实意思,不是谦虚、谦让、忍耐、没有志气,而是追求该追求的,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但不能被任何表象蒙蔽,是一种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心态,因为一切都不是你的,一切你都可以拥有,让心虚下来,就好比水泥墙变成玻璃墙,玻璃墙变成纸墙,纸墙变成没有墙,于是,通了!
谈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孙悟空:72变。什么是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我想刻画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性格是可以改的,只是我们不想。
谈到这里我又发现:俺聊的太远了,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