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的发展,它有望扩展到很多新领域,如细胞治疗、血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血液净化、通用血输注等,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让输血医学迈上新台阶。同时,输血医学需要由医师、技师、护士形成合作团队,共同推进医教研的发展。
从194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血库,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再到2016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将输血医学学科增列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我国输血事业经历了“积累”和“平台构建”历程。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输血技术和输血治疗水平已经和世界接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整体发展,输血医学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
驱动输血医学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甚至被颠覆。在输血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可帮助我们预测择期手术患者用血需求量,再加上血液库存智能化管理、血液预警系统等,实现了用血的合理规划。
随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输血实现了全流程跟踪与闭环管理,并依据知识库实现全流程实时数据核查与管控。随着临床输血软件系统不断更新,信息的贮备和积累越来越多,为血液需求和预测分析奠定了基础,血液的精准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分析指日可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采供血和临床输血软件系统中会有预测和预警模块,我们的人工分析和库存管理能逐渐由信息系统来助力和取代,人工智能在采供血中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输血信息技术在输血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识别、电子配血和电子发血系统应运而生。
电子交叉配型技术在提高输血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传统的血清学交叉配型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处理时间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电子交叉配血比传统的抗球蛋白方法更安全;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核实和放血,不仅降低了输血成本,而且大大简化了手工操作流程。随着我国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检测和抗体筛查的普及,电子交叉配型技术普及指日可待。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与输血工作结合的应用还仅限于通过从统计数据中归纳出模型,专注于完成某方面的任务,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输血医师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尚需要很长的一段历程,这也是领域内研究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自体输血
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1818年,英国学者收集产后出血患者的带血纱布,用生理盐水洗涤后将血液进行回输,这是有记载以来第1次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20世纪70年代之后,自体血回输相关技术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在移植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等手术中的应用也趋于成熟。
自体输血方式主要有回收式自体输血、稀释性自体输血和贮存式自体输血三种。它已在一些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并经临床验证,具有安全、无须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节约血源和经费等优点。因此自体输血是异体血液输注的理想补充方法。
自体输血工作在我国开展以来,已逐渐成为解决血源不足或创伤出血患者救治的重要措施,是有效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方式。对于临床输血学科来说,自体输血促使更多输血医学工作者走进手术室、抢救室,走进临床,它的发展提升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输血治疗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近30年来,输血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采供血和狭义的临床输血,细胞治疗、组织及器官库等均已被涵盖其中。我国输血医学作为二级学科,下设6个三级学科,其中临床输血学三级学科的职能范畴包括输血相关细胞治疗、血浆置换与单采治疗、胎儿/新生儿溶血病诊疗和自体输血等。开展好输血治疗项目可以使患者直接受益,充分展现输血医学的学科价值。广义的输血治疗还包括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特殊用血患者的输血管理、血液成分去除、成分血拓展治疗等。
比如,富血小板血浆(PRP)是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为组织修复提供了“浓缩的营养”。PRP最早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因为它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已被用于美容医学和脱发治疗中。此外,PRP由于可增强身体天然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在关节疾病治疗、创伤修复、疼痛治疗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的挑战
输血医学研究近年来不断有创新性成果,如输血逆转小鼠的衰老、肺脏造血功能的发现、血小板4摄氏度保存研究的结果、血小板微粒功能延伸的发现等,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输血医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输血医学的科研成果不断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并获得认可,但我国输血相关科研创新水平与临床其他学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构建临床输血高效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力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高学历人才是科研的主力军,临床输血高学历人才短缺是临床输血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输血行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不高,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直接导致了输血科研能力分布不均。
高水平科研基金的申请能力较弱是临床输血科研创新水平不足的真实写照。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输血从业人员申请到的科研课题近几年虽然数量有了飞跃,但是与其他学科比较仍存在数量不多和质量不高的短板,且在临床输血方面的课题更是少之又少。未来,要想让输血医学加速发展,这些必然是我们要着力改进的。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小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汪德清
编辑:郑颖璠 李诗尧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