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外公仙逝感悟
面对亲人的离去除了需要悼念,更需要自己深刻反思。人生两件大事:生与死。
2012年爷爷,2021年外婆2023年外公相继离开了,先后跟爸妈经历了三场葬礼,这两次经历是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只有25岁沉浸在失去亲人痛苦中。最后两次多了观察和感触,看到惦念词只有我是一个人名字,拜寿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其他人都有眷属,看到爸妈跪父母,看到妈妈和姨妈哭的很伤心的情景,更是心如绞痛。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请道士,现在懂了,这是一场庄重的葬礼,一家人整整齐齐聚在一起熬几个通宵,一起跟办法事的送老人最后一程。不管有没有这回事,这都是应该跪应该熬。外公生前,四个舅舅,姨妈,妈妈都是每个月轮流照顾,也是您给整个大家庭创造了好家风。
三个亲人在世时,最遗憾的是都没完成他们几个老人家的心愿。
2023这一年老妈就彻底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妈妈的兄弟姐妹也很难有机会因为外公外婆四代人整整齐齐聚在一起的机会了。
经历三次失去亲人。我该做更多反思,调整和完善
反思①:努力的意义是创造条件跟家人相处时间更长。
这些年从2008年-2021年结束广漂,每年回家一次,跟家人相处日子很短,老人家爷爷,外公外婆大寿,一次都没回家。
一直认为爱需要能力,自己没能力没条件如何谈陪伴和照顾。将来如果有一天父母老了,病了,我该如何更好条件去让家人活的更久,过得更好。但是却忽略了,人老后更需要陪伴,把时间也要挪出来陪家人,离得太远,爸妈有些事情不会和我讲,怕你千里迢迢赶回来,增加麻烦。所以,父母在不远游,离家近才有机会陪家人变老。
回到家乡,跟父母在相处时间就多了,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还需要自己努力去完成。
反思②:婚姻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因为它也有父母的心愿,要敢于面对现实。
人活着有时候太自我,并不是好事。除非从你对社会有认知的时候决定单身一辈子或者你有热爱且愿意100%投入的事业想一辈子奉献于它且绝不后悔。否则该早点为自己婚姻做打算。因为生命很短暂,有些时候过了年纪,无论身体状态和还是对婚姻的渴望都在减退,最主要不同年龄段和社会大环境下,对婚姻择偶都开始改变了角度,具有感情色彩婚姻越来越少,愿意花时间经营的人也很难找,对家庭有很强责任感的也不多了。同样当自己60岁的时候,我的孩子可能才21岁。
2022年回长沙工作才开始调整,大量相亲却都没找到。也许是身上的棱角还太多,还是被各种框框限制了,也许对人的内在要求太高,反而更难找,因为内在需要挖掘,需要相处才能看到。
对于家庭,我认为它是努力最大的动力。喜欢那个时代经历各种苦,一起经营下来和和睦睦的家庭。
有家人就有温暖,有爱,有力量,生活更有意义。期望未来可以经营和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的家,也好早日完成家人心愿。
反思③任何人成事都不是偶然的,必定有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些年活的太自我,想去哪个城市,想做什么全是由我自己,凭自己性子来做事。想做成事,其他都不想理会,也不想听任何人的劝,去调整人生规划和布局。
工作上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反而什么也没得到。因为成事是多方面因素,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有的是读书能上重点学校凭智慧成为专业人才,有的行业十几年积累深耕,有的是靠关系,靠圈子,有的是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不管怎么样,所有人成事都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些年太把自己当回事,喜欢按自己想法调整职业规划让自己10几年碌碌无为。教师—外贸—微商—实体社群运营—互联网运营,除了教师是读书时期志愿,其他几个职业都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却忽略了本末倒置,任何行业赚钱都需要各方面综合能力等内部和外部因素,全球经济危机下,留下给我们的机遇越来越少,认清自己,不该随波逐流看到什么挣钱就做什么,挖掘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变得更专业。
总结①热爱工作的人更会懂得生活,而不是沉浸在一个圈子里。
工作和生活,两手都要抓,不能把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