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老猫”斗鼠七十年
2023-10-10 15:26  浏览:656  搜索引擎搜索“富博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富博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秋冬季是防制鼠患的重要季节,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在新中国鼠疫防治和有害生物防制工作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位外号“老猫”的专家,和老鼠打了一辈子交道,使鼠类防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就是病媒生物防制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教授汪诚信。本期,让我们通过汪诚信对自己“斗鼠”经历的讲述,追溯我国探索符合国情的鼠类等媒介生物可持续防制的历史。


1986年,汪诚信在湖北检查鼠情。

从头学起


1955年,我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药物化学系,经国家分配,进入卫生部长春鼠疫防治所工作。本想“制药报国”的我,却被安排来灭鼠,我感到很茫然。直到报到后,才知道事出有因。

那时,我国鼠疫流行余烬未熄。控制鼠疫要灭鼠,用灭鼠药需要懂药的人,鼠疫防控和懂药的人就这样连在了一起。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我发现,当时鼠类防制学科在我国刚刚起步,科学灭鼠研究基本一片空白,可参考的资料几近于无,想进修都找不到接收单位。因此,我只能从头学、从头做。

工作后不到半年,我开始带领十人小组展开攻关,任务是提出适合国情的灭鼠方法。

我国有近200种啮齿动物,谁是鼠患的罪魁祸首?怎么识别?它们爱吃什么?藏在哪里?有什么活动规律?我都不知道。过去听说的毒药,像砒霜、乌头、断肠草等,被试用于灭鼠时,不仅显示毒力不够,且老鼠也不去吃。攻关工作的开展极为困难。

1956年,《健康报》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批评我国药科毕业生分配不当,文中举的第一个实例就是我。《健康报》是卫生部机关报,意见很有分量。防治所领导看到报纸后,做好批准我调离的准备。但此时,我已经认识到灭鼠工作的重要性,交上去的不是调离报告,而是将爱人调来的申请。我打定主意,要“一条斜路走到黑”。

取到“真经”


决心灭鼠不容易,要想干出点名堂更难。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工作现场多处于边疆和广大牧区,进行科研、调查和防病工作,主要靠两条腿,每天至少走25公里地。一两个月走下来,一双解放鞋就穿烂了。

当然,下乡工作不仅有苦,还有乐。1956年,我到东北农村走村串屯搞调查,村干部很支持,借给我一头毛驴代步。

有一天,结束在一个村的工作后,我骑驴再出发。刚到村口,猛听后面有人喊“汪大夫”,我连忙勒住缰绳扭身,不料突然天旋地转,摔下驴来,满身是灰。可毛驴却找到了“乐园”,在旁边灰堆上打滚儿玩。我和老乡看到,笑得喘不过气来。

第一次去草原疫区,为了近距离观察黄鼠对不同食物的态度,我找来一米多高的大柳条筐,倒扣在离洞口不远的草地上。

大清早,老鼠还没出洞,我就猫身钻进去,从筐缝中向外观察,一次待上五六个小时。这个办法很笨,但观察得很准,我了解到了不同个体对鼠夹、毒饵的反应。了解它,才可以打败它。

参加工作的前10年,我接触过的鼠类除大、小白鼠和家兔等实验动物外,还有达乌尔黄鼠、喜马拉雅旱獭等十余种,实验现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北京、云南、河北等地。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我多次奔赴青藏高原,一走就是半年。春天时,那里室外温度低到-10℃,帐篷里-9℃。在那里夜宿帐篷,天气太冷,只能往被子上压东西。

风餐露宿,奔波在外,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危险和意外,我就曾多次遭遇过狼、蛇,体验过从马背上摔下来和翻车的滋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的摸索中,我终于找到了较好的灭鼠方法,在药物研制和推广使用中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研制出使用安全的慢性抗凝血灭鼠剂。灭鼠剂被推广使用后,迅速降低了鼠密度,有效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的流行。

一场较量


20世纪80年代末,“邱氏鼠药”悄然流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该鼠药使用两种强毒药品,即氟乙酰胺和毒鼠强,它们起效快,但会给人畜、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我向中央领导建言召开全国灭鼠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提出,“邱氏鼠药”中的引诱剂有待改进,所含剧毒的氟乙酰胺不得使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鼠药管理条例。

但会后,“邱氏鼠药”依然风头很劲,媒体宣传并未减弱。1992年,我和其他4名科学家联名向上级部门呈报了“呼吁新闻媒介科学宣传灭鼠”的报告。不料该文一发表,“邱氏鼠药”生产者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我们告上了法庭,我被列为第一被告。我们虽然“理直气壮”,但一审还是败诉了。

为维护科学权威,我们顶住巨大压力,积极上诉并奔走呼吁。这场被中国科协定性为“科学与伪科学的较量”持续了两年半之久。最终,1995年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邱氏鼠药”的名誉侵权案终审落下帷幕,我们终于在捍卫科学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此后,全国逾百家媒体以及《科学》(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相继报道了此事。1995年,邱氏鼠药厂被查封,“邱氏鼠药”被予以没收和销毁。2004年,全国禁用“毒鼠强”。


1995年3月,“邱氏鼠药案”总结会召开。

组织鉴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灭鼠行为早已超越单纯防病保粮的范畴,还将在城乡居民区消除鼠害纳入进来。当时流行几句话,“文艺发展靠调演,体育靠比赛,卫生靠检查”。可怎么查呢?一切相关指标都是空白,过去“交老鼠尾巴计成绩”的一套办法显然不可行,必须从头摸索。

我依托全国爱卫办组织和倡导的创建灭鼠先进城市和单位的活动,带领团队相继主持了全国第一个单项达标单位、城市的技术鉴定,担任北京、大连、武汉、青岛等20多个大中城市及机场、港口的技术顾问,并参加考核,为整个达标创建活动做出贡献。不久,此类活动扩大到蚊、蝇、蟑螂的治理活动中。

1989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首次开展,有害生物治理被列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也参与主持了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的鉴定工作。几年内,数十个城市达标,推动了群众性除害活动的深入发展。

权衡利弊


1991年,我国南方发生严重洪灾。受卫生部指派,我带领抗洪防病调查组到苏南灾区考察,并对当地灾后处理工作提出意见。

出发前,有关部门已备妥飞机、药品,供洪涝灾区航空杀虫,并决定在接到我们的报告后立即行动。抵达现场调查后,我们认为当地防控得力,飞机喷药利少弊多。作为第一责任人,我毅然签字,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航空杀虫。由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不派飞机的建议,抗洪防病调查组不但为国家和当地节省了开支,还减少了污染,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救灾防病先进个人。

三个心愿


鼠类防制涉及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由于同一目标而融合,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整体。随着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展,鼠类防制一步步形成相应学科,其内涵也得到丰富与提升。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巩固,我一直有三个心愿:办学会、办杂志、出专著。

我国有害生物治理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起步,在大家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我和几位同行一起提出设立相应学会的申请。1989年2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成立,这是中华预防医学会首批成立的5个分会之一。分会下设蚊类防制学组、蝇类防制学组、蟑螂臭虫防制学组、鼠类防制学组、杀虫药械学组和有害生物防制业学组。各学组均制定了科研及防制规划,定期召开全国学术和经验交流会,协作攻关,提高技术。

2006年起,分会倡导并承办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群众科学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1992年,我参与筹建了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现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协会在指导、检查、交流和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一直想创办一份灭鼠相关专业期刊,但苦于申请不到刊号。之后,在全国爱卫办的支持下,《中国鼠类防制杂志》于1985年6月创刊,1989年扩编为《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1年,我参与主编的《灭鼠概论》正式出版,此后多次重印。此书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灭鼠专著,被业界肯定。

1983年,为满足灭鼠知识科普需要,我又编写了《老鼠与鼠害防治》,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深受基层读者喜爱。我一直认为,人才和体系能力建设关系到学科的发展,除培养研究生、进修生外,我还先后举办数十期鼠类防制训练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

对我来说,只要国家需要,能出力就去干。我深有感触的是,20世纪以来,在专业论文的引用文献中,逐渐看不到自己的文章。这充分说明,接班人已经超越前人的成绩,学科与行业飞速向前发展,我应该为自己的“落伍”而骄傲。唯愿自己能成为一支小小的红烛,在前进的路边发光;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勇于担当、砥砺奋进。


文:病媒生物防制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教授 汪诚信

整理:姜海婷

编辑:魏婉笛 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aa4a****    IP:61.145.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