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曾经分析过的,成邑在一度短暂被晋国划给其姻亲杞国(自昭七、前535起)之后,大致于晋昭公去世(晋昭六、鲁昭十六、前526)之后的数年内以和平方式重归鲁国孟氏所有,以兑现当年季武子“间晋而取之”的承诺,此大大巩固了“季、孟同盟”内部的稳定性。
在晋国派出女贾抵达齐、鲁前线进行交涉的影响下,齐景公不再亲自出面,转而派出公子鉏帅师打着鲁昭公的旗号准备攻取成邑。结合之前关于齐国曾经同时先后占领过平阳、龟阴之田的局面来看,在晋、齐临时达成的和平协议中,似乎允许齐国在一定范围内继续行动,而地方的共同点在于,历史上都曾经隶属于杞国:
杞国迁徙、齐人伐鲁及鲁师救成路线
如图,首先按照紫色路线所示:杞国在春秋早期曾经位于沂山东南麓、沂水之畔的牟娄,但于杞武公三十二年(隐四、前719)前后在莒国的侵略下丧失了大部分领土,被迫内附于夏后氏的宗主国淳于,即后来鲁之平阳;不过十二年后(桓五、前707)杞人即鸠占鹊巢,迫使淳于公流亡曹、鲁等国;杞国居于淳于故地六十年后(僖十三、前647),再次由于淮夷入侵而被迫逃亡,并于次年在齐桓公的保护下迁往距离齐国更近缘陵(今沂源附近);尽管曾经于鲁昭公七年(前535)从鲁国获得了成,但在十年之内就再次不得不将其归还。
再来看以蓝色标注的齐景公帮助鲁昭公复位伐鲁的路线,其实大致与杞国的这个迁徙方向一致,在占领郓邑之后当同时攻取了附近的牟娄,随即向西穿越当年杞人内迁至淳于的路线攻取了平阳为核心的“龟阴之田”,之后再与从齐国本土南下的齐师汇合夹击成邑。这些军事行动在晋国派出行人女贾出面之后仍在继续,可见晋、齐密约中可能以恢复杞国早期疆域为名义允许齐师继续作战。
从这个逻辑来看,齐人表面上奉鲁昭公为统帅,也即《春秋》所谓:
……二十有六年……夏,公围成……(春秋.昭公二十六年)
实际上不过是齐景公对鲁昭公的又一次利用而已,并非真的要帮他夺取部分城池,否则齐师直捣都城就行了。
作为孟氏家臣、成邑宰的公孙朝此时同样在观察晋、齐双方的风向,他并没有寄希望于虚岁不超过十五岁的家主仲孙何忌(孟懿子),而是直接与去年底刚刚登为上卿的季孙意如取得了互信,并以缓兵之计假意准备投降以为鲁师前来增援赢得时间。
如上图中的红色路线,季孙亲帅鲁师主力从都城出发抵达成邑附近,并最终在炊鼻与齐师交战。炊鼻具体位置目前不可考,但顾名思义,所谓炊鼻即炊山之鼻也,也即成邑附近山地深入平原的地貌。
《经》文中完全没有提及此役,可能是考虑到季氏帅师与鲁昭公作为名义统帅的齐师交战属于以臣讨君,违反了周礼。而《传》文虽然以不少笔墨记载了许多战场细节,同样没有交代战役的结果。但是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齐师应该略强于鲁师但是优势不大;而从《传》文对战斗细节的介绍来看,鲁人由于晋国的支持显示出了相当强的抵抗意志,两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胜负,只能算是打个平手。
由于成邑拥有独立的外郭和山地作为屏障,且平时准备了相当数量的粮食和武器储备,所以齐师将其攻克的唯一机会在于阻止或击败鲁师主力来援。历史上齐人曾经在国君指挥下多次围成,但都没能将其攻克,“炊鼻之役”本身虽然没能分出明显的胜负,或者齐人可能稍占上风,但从战略意图来看,已经丧失了将其突然攻取或者断绝该城外援的时机,所以齐景公对于鲁国的军事干涉到这一步为止其实已经进入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