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块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
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头。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脾。
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
坐,并不是“一段呆木头”似的坐着,脑子里会飘飘忽忽地想一些往事。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的有两下子!”
一苦一甜是滋味,一朝一夕是日子;一喜一忧是生活,一起一落是人生。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好好生活,慢慢相遇,惜人间日常,温暖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