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7 一百四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27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一篇的内容在《颜渊篇》也重复出现过,原因就是孔子在讲学的时候,弟子是各有所记。曾参师徒在编撰《论语》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内容的筛选上,而其他的技术性的编辑工作则相对比较粗糙,所以经常会有这种重复出现的情况。从编辑学来说,这是一个硬伤,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呢,就是《论语》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君子博学于文”,君子在这里指的是贵族,尤其是贵族中的读书人,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育什么呢?“文”。这个“文”不是文学艺术,而是经典文献。就是说,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广博的学习,又能够用“礼”来约束自己,“亦可以弗畔矣夫”。“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边际,“弗畔”就是没有边际,后来就进一步延伸为背叛、脱离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广博的学习经典文献,又能够用礼来约束自己,那么他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学习它不仅要有一个深度,同时还要求一个广度。尤其是人文学科来说,既要强调它的专业性,也要强调它的广博性,没有广博就不能旁通。我们经常说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知识领域,或者说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些你都有所了解,才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而完整的理解与把握。
我们在旁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就可以实现贯通。贯通就是把不同领域的事连贯起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跨行业的学习。不仅把所在领域的知识尽收眼底,同时也可以把相关领域,甚至不同领域的东西与之融会贯通,这就是所谓的“博学于文”。
“礼”《说文解字》训作“履”,履行的履。学习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学完以后去做。如果仅仅是一个博学,并不能够真正的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你学来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博学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能够用学来的东西来约束自己,那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博学于文”是知的话,那“约之以礼”就是行。只有把这两者完整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理解为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孔子在这里边所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对于后一句,“亦可以弗畔矣夫”,做到了前面的“博文”和“约礼”是不是就可以“弗畔”了呢?
我觉得也不一定,因为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的研究的思想成果经历了千百年以后,我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人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约束自己?需要一个全新的知识系统,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那个状态,恐怕并不能够应对新的挑战。
〔按〕知识越多,力量越大。所以要约束好,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在的自觉约束。约束向正面发展,比如提高生产力。反之,力量越大,破坏性也越大。
李零讲解
“文”是人文学术,“礼”是行为规范。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最后要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书,是越读越多,礼,是越学越少。香港中文大学就是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校训。
钱穆解译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同叛,背义。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
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
〔译〕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孙中兴详解〔摘〕
有了知识,还要有道德的底蕴。否则“放弃道德责任的知识”只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古今中外多少“帮闲文人”不都在进退存亡之际,两手一摊,丢下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这些人“博学于文”有余,但“约之以礼”不足,违反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就是孔子要提醒的对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