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不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太重,是每一个父母的自觉 | 精选
2022-06-26 08:46  浏览:530  搜索引擎搜索“富博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富博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作者 | 钱志亮

最近又到了期末考试周,不少孩子和家长都为成绩悬着心,考好了全家欢喜,考差了家长不免要增添几分忧虑。

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成绩,是孩子学习中的头等大事。

的确,成绩是重要的,它影响着孩子的初高中升学,以及未来进入哪种层次的大学。但家长如果把成绩看得太重,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果,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影响着亲子关系质量和孩子的身心发展。

01

把成绩看得太重

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

生活中,许多家长惯以成绩来评价孩子,甚至根据成绩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爱。

比如,考得好家长喜笑颜开,给孩子买很多他喜欢的东西,带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则对孩子冷冰冰的,言语里满是批评、嫌弃。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是根据自己的外在表现来爱自己的,成绩好才值得被爱,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看过一则新闻;南京六合区一名13岁的男孩,成绩不是很理想,本身已经很自卑了,可父亲还总拿他和别的孩子做对比,心理压力特别大。

于是,他给家人留下一张字条后,就离家出走了。

他在字条上写道:“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男孩父母报警后,民警几经追踪才找到男孩。男孩委屈地说:“他不喜欢我!他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我就只能走了。”

还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不惜通过各种方式来监督、逼迫孩子学习,以为这样就是为孩子好,疏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

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致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一位爸爸就曾因这个问题而苦恼:

他说妻子当年高考失利,成为了她的心结,于是打小就对孩子的成绩有严格要求,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然而,妻子全心全意带大的两个女儿,对待她却像仇人一样,根本不服管教,家里经常争吵不断,硝烟弥漫,女儿也不爱学习。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养料就是父母的爱,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价值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家长过于重视成绩而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让“爱”变了味道,对孩子只会有害无益。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爱和关注孩子放在第一位,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绩之外的东西,发现他的闪光点,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不管成绩好坏,都被好好爱着的孩子,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

02

把成绩看得太重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维方式

每个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试就特别紧张焦虑,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态很不稳定。

这种表现,不但不利于孩子考试时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长总喜欢拿成绩评价孩子,考得好就是“聪明、厉害”,考得不好就“笨、没用”,慢慢的,孩子也会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试成绩,用成绩衡量自己的价值。

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过于看重结果,不利于成长型思维的建立,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曾看过一则新闻,杭州13岁的女孩晓晓(化名)从小每门功课都十分优秀,只要是她在的班级,别人只有拿第二名的份。后来,他升入一所名牌高中,这里高手云集,竞争可想而知。

一次单元测试,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觉得那是人生中的污点,甚至因此丧失斗志,不想去学校。一向严厉的妈妈狠狠批评了她一顿,一气之下她竟拿美工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臂,并冲妈妈叫嚷:“我不想活了。”

经医生详细了解后,晓晓被诊断为抑郁症。

如果家长总是强调要考出多好多好的成绩,给孩子的学习压力超过他的承受范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出焦虑、抑郁、患得患失,抗挫折能力差。


家长不但不应该把孩子成绩看得太重,反而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成绩,引导孩子多关注平时学习的过程,少关注结果,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会因一时的考试结果而沮丧、一蹶不振,懂得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最痛苦的其实是他自己,这时,如果家长还批评他,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削弱他的自信心。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坚定的支持者,不以成绩来定义孩子,看到孩子平时的努力和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会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和孩子一起冷静客观地分析可以改进的地方,找到薄弱之处,通过实际行动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这比一味地强调成绩有意义得多。

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对待孩子,他才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

03

比起短期的成绩

要更关注孩子的底层能力

说到底,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小学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潜力大小。

家长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成绩本身,而应当放在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上。

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时间观念、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这就像盖一座大厦,一开始最重要的不是快速成型、而是一步步打好地基,这样盖成的大厦才会稳固。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好奇的天性、对知识的渴望、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教育的关键,在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做好了这些,考出好成绩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拥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会终生受益。


因此,家长大可不必因一时的成绩而大动干戈,而是从孩子小时候起,持续关注并帮助孩子提高底层能力。

在好奇心方面,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自己找到答案,或者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

在学习习惯方面,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应当制定一系列规则,通过规则的约束让孩子形成初步的习惯,好习惯产生正面反馈,从而开启正向循环。

如:放学后先写作业再玩;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保持桌面、作业本的干净整洁;不要一直跑来跑去,完成一部分作业才能离开凳子······

在自我管理方面,一开始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列计划、做时间安排,慢慢的,让孩子自己来规划学习时间和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只有把自主权教给孩子,他才能真正学会自觉,无需他人提醒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总而言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有太多比成绩重要得多的事情,家长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格、性格、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毕竟,知识可以随时学习,一个人的身心却很难重新塑造。

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家长也要懂得反思,不以破坏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做好这些,孩子在学习之路上会走得更稳、更远。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发布人:b2a0****    IP:120.244.1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