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时光-初中
在通过奥数在小学升学过程中获得优惠的想法遭到挫败后,进入初中以后,我也进入了新的奥数学习阶段。
虽然说似乎结果并不理想,但是,任何人如果同我一样,在同补习班的奥数学生中常年保持前五,那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之所以竞赛没考好,绝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运气不好(事实证明,不无道理)。
既然如此,如果在此放弃岂不是功亏一篑了吗?
更何况,事实上,进入初中后,升学的压力与动力明显地增大了——与小学升学不同,初中升学可是要参与全市统一的中考的。
与此同时,各大高中为了选拔与培养能在高中学科竞赛中获取优胜的学生,对竞赛生更是提供了有纸面记载的优越条件!
譬如当时全市最好的两所高中,
公立的那一所给学科或者艺术、体育特长生提供了过录取线5分即可选入重点班的单独选拔(通常需要高30分);
而私立的那一所更是举办在全省上万名考生中选取八百名优秀考生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考试。
既然如此,当时还对奥数抱有兴趣的我自然不可能简单放弃。
顺理成章地,我继续在先前的补习机构随沈老师学习,就这样又给补习班交了三年学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等我初中不依赖希望杯和华杯赛奖牌来升学的时候,反而又连续考得了这两个竞赛的一、二等奖。
不过真正在初中阶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比赛,还是后续参加的两场“国际赛事”。
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
第一场比赛是在初一参加,比赛名叫“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MTC)”,我所参加的那一届是在北京举办。
按机构老师的说法,在希望杯中获奖的机构就会获邀参加此赛。
听闻最近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一位优胜选手也曾经参加过此比赛,我身边也有优秀的同学参与此赛(虽然未得到优胜)。
同为数学系学生,如今我早已保持不住当年“做数学家”的深入科研的理想,与各类数学竞赛亦不再有什么联系。
从初中开始,我就产生出了想当老师的想法。可惜的是,当年由于两所985师范大学在我的家乡没有数学学科招生计划,我最终考入了西部一所985的数学系学习数学,虽能跟上进度,却再也没有接触中等数学时的那种热情和兴趣了。
不过,我也不打算离开数学——当下,我的目标是,进则考取数学教育研究生,以后致力于一线数学教育;退则本校继续深造,成为一名数学工作者。
又扯远了,回到正题。
这场比赛,补习机构可以说“倾巢而出”,把校长与精英教师一股脑派出带队,带着我们初中组和小学组十二个学生跑到北京参赛。
这场比赛的形式很有意思,我们先参与个人赛,再以小学\初中\高中分组参与了团体赛。
团体赛的形式是六人三组,每人一题,接力答题。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那组里,我出了岔子,作为第一棒作答错误,导致队伍痛失二十分!
好在个人赛我是全队唯二得奖者之一,算是功过相抵。
比赛结束后我们等于是在老师们带队下旅游了三天,直到公布成绩。最终作为第一次参赛的队伍,我们排在20%,这还算是个不错的结果吧。
赛后,一位卢森堡大学的教授为选手们作了一场关于坐标系的演讲,不过笔者当时水平与定力欠佳,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字是“世界数学邀请赛”,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除了个人赛里有一些水平较高的欧美选手,大部分的获奖者与排名榜单上的机构都是华人(包括华裔,港澳台地区),其中北京学而思麾下更是6支队伍狂揽5个前十。
一叶知秋,可见当时中国的奥数培训风潮下,多少孩子加入了这个“奥数大军”!
世界数学邀请赛
第二场比赛则是在初二参加,比赛名叫“世界数学邀请赛(WMI)”,这场比赛则是在越南。
那年冬天,请假从学校出门时,大雪盖住街道,路上车辆稀疏。我独自走出校门,这副雪景便映在我的眼中,铭记直到今日。
这场比赛与上一场相比,难度与含金量都远远有所不如,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是乏善可陈,奖牌榜上只有华人的名字。
不过由于难度的降低,我也顺理成章的拿到了金牌,并且提着金牌与国旗和沈老师一起合了一张影。
这场比赛的主办者为所有金牌的选手提供了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推荐信。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能考到金牌水平的初中孩子,未来都不会选择去一所在美国都排不到前五十的学校。
除此之外,对这场胡志明之旅,我记忆中只剩下价格2800越南盾的可口可乐和早餐自助的四星级越南旅馆。
顺带一提,越南的甜味菜实在是不合我的口味,就连夜市里的骨汤河粉和酱猪排饭都甜到齁人。
在参加这场比赛之后,初三一年便是复习备考中考的紧张时间段了。
最终,我中考比当地最好公立中学的重点班分数线低了3分。
虽然以我的分数,这所中学依然为我敞开大门,但当时的我同时也参加了最好私立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最终,凭借初中的奥数功底,我得到了最高档评分,考入了这所中学的“诺贝尔班”——通过中考考入的同学们基本都比我高20分以上,其中更是有数所初中的“中考状元”。
但是,上了高中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数学竞赛”从高中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