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半夜还经常惊醒?”松开搭脉的手,中年男子一脸严肃地对王老伯说,“您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不赶紧吃我们的药,再过十天半个月可能就要死了!”
77岁的王老伯被这番话吓了一大跳。就在十几分钟前,面前的中年人在台上自我介绍是“中科院专家”,还曾任北京某某医院副院长,如今搭个脉,就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毛病,可见本事非凡。于是,王老伯果断下单,标价3900元一盒的“神药”,一次性就买了两盒。
单看这个场景,很多人脑海中立马闪过两个大字“骗子”,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一年多时间内,这个诈骗团伙骗走了上海3000余位老人4400多万元。这个团伙的领导者,是出生于1996年的史某某。
记者采访发现,和过往印象中,保健品诈骗主要靠嘘寒问暖、打感情牌不同,史某某的这个犯罪团伙组织严密、话术精巧,巧妙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剖析这起案件,或许有助于帮助更多老年人提高警惕,识破此类骗局。
健康科普讲座大有蹊跷
2021年8月的一天,家住闵行区的王老伯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小周,是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邀请王老伯第二天去参加中科院组织的一场健康科普讲座,现场还有小礼品。得知讲座地点在虹口区后,王老伯当场拒绝:“太远了,我年纪大了,打车费钱。”
小周没有放弃,询问王老伯的地址后,称第二天会安排专车接送。王老伯退休多年,子女不在身边,寻思着在家闲着也无事可做,去看个热闹也好,这才答应。第二天早上6时多,王老伯果然接到专车司机打来的电话,说车已停到小区门口了。王老伯赶紧收拾了一下,和老伴一起出了门。约45分钟车程后,车在一家酒店门口停了下来,小周早已等候多时。在小周的全程陪同下,王老伯步入会议室,里面已坐着4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每位老人身边都有一位年轻人陪同。王老伯和大家寒暄一番后发现,来参加的老人大多70岁左右,有两位已经年过八旬。
很快,一位自称是“中科院某某主任”的李姓男子走上讲台。自我介绍后,他开始科普一些中医常识,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其中一部分内容和王老伯过往从他人处听到的相差无几,这成功吸引了王老伯的注意。“他讲得很有道理,不像是骗子。”
不知什么时候起,李某的讲座内容不再是中医常识,而是围绕他手里拿着的一个小瓶子。“这瓶人参浓缩液是我们中科院专门研制的,成本非常高,以前都是特供给老领导们。最近才逐渐向老百姓开放。”李某讲得绘声绘色,说老年人身体状况差、慢性病多,是因为身体机能下降、代谢变差,吃了这瓶浓缩液,对五脏六腑有很大好处,可减缓衰老。
讲座结束后,李某又和另外一位“专家”在现场给老人号脉看诊,但凡有老人前来,他们都能准确说出老人所患的一些疾病。这让很多老人惊呼“神奇”,王老伯也不例外。见王老伯有些心动,小周一边领着他到一旁拿准备好的面条、洗衣液等小礼品,一边劝他抓紧机会买几盒。王老伯有些为难,出门身上没带多少现金,这一盒就要3900元,哪里买得起?“没关系,只要您在这张纸上签个字,写下购买几盒,付个100元定金就行。”小周非常热情,表示东西重,自己可以送王老伯回家,正好收个尾款。王老伯答应了。之后,王老伯又多次从小周处订购,每次小周都会十分殷勤地送货上门,当面收款,就这样,王老伯陆续购买了3万余元“人参浓缩液”。
严密的组织和话术培训
2021年上半年,韩某便着急在江苏无锡找工作。人到中年,韩某始终没有稳定工作。靠着手里的中医健康管理师资格证和高级营养师资格证,她受几家卖保健品的公司邀请,给当地人开讲座,一个月只能赚几千元。这时,有人介绍她到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讲得好的话,一年赚三四十万不成问题”。
韩某兴冲冲来到上海,面试她的公司老总竟是位年轻人。在听韩某试讲一段后,对方表示可以录取,但要求韩某换个讲课方式。这位年轻人正是史某某。在他的包装下,韩某改了名字,还有了新身份,即中华汉方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同仁某某医院副院长。史某某千叮咛万嘱咐:“讲课时一定要先亮身份,再讲些中医常识,最后开始卖产品。”
“记住,不能说我们卖的是药!”学习完一整套“话术”后,韩某心里有些嘀咕,这是不是在骗钱?她看了看手里的人参浓缩液,上面的成分表显示这就是一种普通饮料。韩某稍微放心了,“应该吃不出问题”,于是决定讲讲试试。一个月后,韩某被喊到公司,从财务手里接过厚厚的一摞现金,那是她一个月的工资,足足3万多元。就这样,韩某留了下来,一直工作到案发。
“这个犯罪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韩某作为讲师,只是其中的一环。”本案承办检察官说,该团伙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诈骗如此大的金额,和其流水线般的精密诈骗流程有很大关系。面对这样一个精心布置的骗局,身处其中的老年人很难识破。
一名“业务员”和老人约好下午上门送产品、收钱闵行检察院供图
看起来,骗局是从老年人接到邀请参加讲座的电话开始。实际上,这些老人已被犯罪团伙筛选过。史某某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下设4个主管,每个主管下有四五个组长,组长手下又有若干组员,共100多人。除了史某某和主管外,其他人平时散落在全市各个小区、公园等老年人较多的场所,打着“中国保健品协会”“中国养老协会”等旗号,以免费测血压血糖、发调查问卷送小礼品的名义,借机收集老年人的信息。
拿到信息后,他们会给老人打电话,以回访、送礼物等借口提出上门的要求。老人如果答应,他们就获得了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上门后,他们会观察老人住所的大小、屋内的陈设,同时探探老人的口风,一旦确认老人有退休金,且没有和子女同住,犯罪分子就会把老人标注为重点目标。之后,他们通过不断地嘘寒问暖来获取老人信任,最终目的是获知老人身体状况。当老年人接到“中科院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时,就意味着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可以由另一拨人登场实施诈骗了。
王老伯事后回忆,真正让他信服的是讲师现场诊脉就能准确说出自己的病。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前期“业务员”不断套话,在公司内部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情况的档案。一场讲座有哪些老人参加,他们分别患有哪些疾病,都会在讲座开始前交到李某、韩某手中。此外,该团伙为了逃避侦查,在一年多时间里,所有开销和收入都是通过现金结算,从来不走银行账户。在讲座现场,他们会要求老年人用现金结账,如果老人没带现金,就送货上门再收款。该团伙每个月给手下员工发工资时,不管是几万元还是几千元,都用现金。
发现上当不报警有原因
检察官介绍,除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史某某还非常注重对手下进行“培训”,尽可能规避被查的风险。比如,业务员去接老人参加活动时,车辆只能停在小区外面,不能进入小区。业务员提前多久打电话,电话里要说些什么,都有一张明确的话术单。史某某和4个主管不需要“跑业务”,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全市各个点位巡查,看看业务员和讲师有没有“说错话”,并在每天晚上的例会上进行点评。如果犯的错误很严重,还会被扣工资。
一名业务员手写的“话术”笔记闵行检察院供图
从这起案件的案发过程也可以看出,该犯罪团伙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在销售“人参浓缩液”等产品时,工作人员会以包装盒太大、太重为由,让老人当场拆掉包装,只把里面的产品带回家。“比起大包装,一瓶瓶饮料更不容易引起子女的注意。就算被发现,没有包装也就少了份证据。”一位业务员到案后说。
但王老伯的女儿是个较真的人。她无意间发现父亲在喝一种液体,便询问是什么。王老伯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王女士怀疑是诈骗。在她的强烈要求下,王老伯联系了小周,要求他拍下外包装的照片发给自己。起初,小周并不愿意,但在王老伯的不断催促下,还是发来了照片。从外包装上看,产品名称、产地、生产厂家、许可证等信息一应俱全,王女士查询后发现,生产厂家也是一家正规企业,看起来完全挑不出毛病。一般人到这一步也就作罢,王女士却还是不放心,又找到生产厂家的电话号码拨打。对方听了王女士的描述,当即表示:“你们被骗了。”原来,包装上其他信息都是真的,只有产品名称是假的。厂家生产的是一种固体饮料,被史某某等人把名称PS成了“中药制品”。
“案发后,我们通过公安机关出示的相关证据联系了不少被骗的老人。”承办检察官说,除了少部分老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外,大部分老人都很快发现所谓的“神药”不靠谱。他们之所以没有报警,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比如,很多老人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83岁刘老伯只买了两盒,吃完感觉没什么效果,就不再购买。刘老伯每月都有退休金,花几千元买点东西,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自然没有动力去追究。还有些老人发现受骗后不愿意让子女知道,害怕被唠叨,心想反正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索性继续瞒着。事实上,这也是犯罪团伙专门挑有退休金的老人下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谓精准把握了老人的心理特点。
此外,史某某等人非常重视老人的“投诉”,如果有老人说吃了没效果,要求退钱,他们会根据老人还剩多少产品,退还相应比例的钱款。如果是老人的子女来投诉,或者老人态度坚决,那么他们会退还全部钱款。“史某某等人卖的其实是固体饮料,虽不能治病,但还不至于吃出病来,所以退款后,很多老人包括其子女都没有报警。”承办检察官说,老年人的维权意识较差,事发后很少会往刑事案件的方向去想。
日前,经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犯诈骗罪判处史某某等10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半至3年不等,并处罚金。史某某犯罪团伙的其他成员也将面临法律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