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心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很喜欢,我想结合家庭教育来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首先理解一下原文: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或为人子,二是指学生,本句用的是第一种意义。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指的是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的是外出拜师学习,对待师长要尊重。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泛:广泛的意思。
仁:有仁德之人。
心有余力:指有闲暇的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用这段话来看现代的教育,会发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完全本末倒置了。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相对于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品德的教育更重要。
这句话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文献和知识!
反观一下现在的教育环境,完全颠倒过来了,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父母,是不是尊敬师长,是否诚信,谨慎,对众生有没有爱,是否有意识的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些都不是当今社会的教育重点,现在的教育重点是怎么考个好大学?需要补什么课?怎么能提分?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忽视了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以及幸福感最重要的部分。浓缩成八个字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我也相信父母看到这段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想要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都是认同的,但如今生在这样的一个压力,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大环境下,有几个人有力量不按照社会规则来?(这个规则其实是表面的,也是浮躁的) 很多人看到这个世界,只看到表面,并未深刻的去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
例如,假如一个人能做到这段话的八个字核心内容,那么这个人即便是没有高学历,他也一定会有好运气,因为仁德的个性会支持这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又有一个助人的本能,也就是说在人生之路上,这样的一个人会获得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我们讲的好运气。可假如,我们没有去有意识的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即便是他浑身都是本事,但人生之路上确处处都是阻力,这样的人生我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关键是,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系统,即便是这个人很有成就也很有钱,确不一定能体会到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孩子的品格》,里边所列出的七大品格优势也和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如今都是用一本有一本的书籍甚至是课程来呈现和诠释,所以古人的智慧值得每个人潜心研究,学习,践行,反思。
致敬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致敬孔子,祝福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