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就业
就业,其实依然是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反向思考我们的教育。教育到底是引领社会发展还是滞后于社会发展。其实,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和社会脱钩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滞后的。专业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设置的,大学根据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专业,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大学教育的敏感性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实际变化。例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情况就不容忽视:2020年学习土木工程的学生,可能在2024年面临的就业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教育真正需要培养的是为未来发展的人。教育培养的人需要引领社会发展。
我们大学教育资源的错配也源于我们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被动灌输知识型教育。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早已经被磨灭,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也不是本着本身的兴趣爱好和所希望擅长的进行的选择,而是需要选择未来能够挣钱的专业。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初中高中学习抓的紧,到了大学就能够放飞自我了。虽然后来大学也开始抓紧了,但是大学教育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为后来我们从事工作起到了多少的帮助?其实,我们的大学教育脱离了社会实践,无论理工科还是文科类。工科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我们很多的院校不但机器设备陈旧落后,有的自己院校编撰的书本也是陈旧滞后。这些技能有时候也和社会需求显得格格不入。而这些知识却抵不过一个在岗位上没有太高学历的产业工人。教育的泡沫培养出了高文凭却无所适处的学生。他们似乎也是时代的受害者。文科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如法学教育。
许多家庭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父母往往辛勤打工、攒钱,希望孩子能够毕业后立刻找到高薪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然而,现实却常常让这些家庭失望。许多例子表明,期望通过普通学校和专业在毕业后迅速赚取丰厚收入往往是不切实际的。那些承载着全家希望的孩子,常常在进入社会后面临严峻的现实,发现梦想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很多人都想进去国有企业或知名的大型企业,因为对于工科生来说,工科生如果要想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要能够通过相应的机器设备操作体现和创造他们的价值。而这些高精尖设备往往只有国有企业或知名的大型企业才拥有,并且因此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但是国有企业并不是一般人想进就能够进入的,知名的大型企业对学历、工作年限也有着严苛的要求。对于刚毕业的工科生来说,更多的或许只是廉价的劳动力。
高考季,对于家庭一般的孩子来说,如何选择专业?说实话,我们虽然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专业,但家庭一般的孩子将来更多的是需要面临的生活生存。家庭一般的孩子没有人能够指导,所谓的兴趣爱好也可能会害了自己。对于家庭一般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考虑的生活生存,其次才是有余力而学文,才能考虑更接近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于家庭一般的孩子,尽可能要选择那些不需要依赖太多生产资料的专业。什么意思呢?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机器设备他就无法完成其专业,就不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挣不到钱,而那台所需的机器设备确实高价设备,那么这个就叫依赖太昂贵的生产资料。而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仅需一台电脑就能够完成其创造,那么这就叫不需要过度的依赖性。
专业化是必须的,但是过度的专业化就必然会出现资源错配,资源的错配其实是一种社会内耗。专业化伴随工业化生产而来,而人工智能时代,或许更强调的是人综合能力,这包括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自主的创造能力等,而不仅仅是专业化。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特别注重学历的社会。不要说社会招聘有学历歧视,就拿公务员考试来说,同样也是有学历要求的。学历高自然所获得机遇多、待遇高。而当今我们教育与社会实践脱钩太过于严重,已经形成了教育泡沫,需要正本清源。可我们的偏见根深蒂固。这还是和我们社会“家长制”、“官本位”思想一脉相承的。体制内的晋升一样是要看重学历和出身,听说有的地方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本科以下学历的不能晋升。有些干部第一学历并不高,但是无论如何也要搞一个在职研究生什么的。这其实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社会唯学历论了。
我们总是高呼“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只是理想。衡量人才的标准似乎只能看学历。我们生来赤裸,却被文明胁裹,失去自我。 “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的是广开路,而不是人为设定各种关卡,掩埋了那些兴趣、那些朝气逢勃的生命力。卫青一届马夫却能统领千军,我们需要广开路,广设擂台,以释放我们中华民族血脉中本来就有的优秀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