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实验舱逐梦中国空间站,
深江铁路海底隧道穿行粤港澳,
各型船舶千帆竞发远航全球……
为国之重器、超级工程奋进实干的身影中,
中央企业青年科研工作者、建设者引人注目。
近期,中央媒体报道多位央企青年
深耕一线、守正创新的故事,
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非凡青春。
01
在太空“建房子”的“老师傅”
梦天实验舱发射,举世瞩目。
鲜为人知的是,
这些精密繁重的总装工作
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
40多位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航天人
担纲完成。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的消息,
是我们收到最美好的结婚礼物。”
149厂总装团队成员朱俊劼的新婚妻子
汪佳林说。
为了一心一意完成总装任务,
他们将婚期一拖再拖,
这对“95后”新人,
在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前夕,
刚刚步入婚姻殿堂。
朱俊劼动手能力强,
自从加盟团队,
仅用了三年时间,
就快速成长为一位
能够独立操作载荷舱的主岗,
虽然年轻,
却是总装团队的“老师傅”。
梦天实验舱中各项精细装调,
成百上千的电缆好比“穿针引线”。
在舱体侧面,
梦天实验舱有“两扇门”,
门里面“藏”了各种款式的电缆。
为了确保每一次电缆插接
都能做到万无一失,
在总装初期,
朱俊劼每天对着地面模拟插拔台
进行反复练习。
核对插头、插座代号,
检查插针情况,确认插座标记刻度……
每一步操作都严格按照工艺文件,
容不得半点马虎,
生怕有个闪失。
怀着这样一份敬畏之心,
他的技能愈加娴熟。
面对全新舱体,
朱俊劼和团队“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确保“两扇门”的角度运动旋转到位,
朱俊劼敷设的电缆不仅要满足绑扎间隙,
还要满足转弯半径的技术要求,
从而呈现出一道道“空中长廊”。
终于,
等到了亲手总装的梦天实验舱发射那一刻,
朱俊劼才真正体会到那是怎样一种情感:
既有送走孩子般的不舍,
更有为她翱翔太空的骄傲。
02
在百米海底开盾构机的萌妹子
珠江口隧道全长13.69公里,
是深江高铁的控制性工程。
它是目前国内埋深最大、
水压最高的海底隧道,
作为国内在建施工难度最大的水下隧道之一,
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盾构机就像“穿山甲”,
是开山过海挖隧道的重型机械设备。
24岁的杨涔
正操作着“大湾区号”盾构机
驰骋在珠江口隧道
百米深的海底,
她也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
大直径盾构机女主司机。
“大湾区号”盾构机直径超13米,
在这台庞大的设备前,
杨涔显得非常娇小。
但就是这样一名年轻的女孩,
把住了这条“地下蛟龙”。
她每日至少在岗12小时,
根据各种技术参数
不断地提高着盾构机的掘进效率,
掌控着海底隧道工程的前进方向。
在15平方米的盾构机驾驶室里,
有200多个按钮、9块屏幕,
还有各类通话器,
闪烁的指示灯让人目不暇接。
整个操作台分为推进系统和环流系统,
由于土壤的软硬程度不均匀,
盾构机挖着挖着容易发生偏移,
这时候就需要人工来调整方向。
此外,
盾构机长距离掘进后必须精准实现对接,
犹如在大海中穿针引线,
对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动态控制
要求极为苛刻。
杨涔称,
能操作如此精密的大国重器
驰骋在百米深的海底,
她感到十分自豪。
“如今盾构施工的现场比以前改善很多了,
女性来到隧道施工并不稀奇。”
杨涔说,
她会继续努力学习,
成为技艺更加精深的隧道工人!
03
打造船舶关键系统的科研带头人
国庆7天假,赵观辉加了6天班。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〇一研究所的一名青年科研带头人,
赵观辉已经习惯了这样忙碌的状态。
今年33岁的赵观辉参加工作近10年,
一直从事船舶某系统的研制工作。
“我们身处船舶总体设计单位,
牵头任务众多、涉及专业繁杂,
科研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同时负责多个项目。
这些项目任务大多是开拓性的,
只能边学习、边消化、边推进。”
赵观辉说,
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备高效学习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填补知识盲区,
“碰到什么学什么”。
在某大型项目关键系统研制过程中,
由于一个重要指标限制,
传统技术方案无法满足系统研制的要求。
作为系统主任设计师,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
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系统架构方案。
新架构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直接影响项目成败。
为了提前释放技术风险,
他带领团队花费近半年时间,
在计算机上开展了系统全范围、
高精度仿真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
已有的仿真工具与方法
无法兼顾计算精度与效率,
他又向上申请了专项研发基金,
开展一维与三维耦合计算方法的
论证、研究与应用,
最终完成了新架构方案的设计优化
与初步验证。
紧接着,
为了进一步确保方案的工程可行性,
他带领项目组成员赴华东某试验基地,
开展现场实物缩比试验。
白天,他当起“包工头”,
组织现场建设;
晚上在试验控制室,
带领年轻的团队
继续开展试验仿真虚拟调试与试验文件编制……
经过近一年艰苦的外场试验,
他们完成了该系统
全新架构方案的工程验证,
为项目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开始,
赵观辉受命担任某特大型能力建设项目副总工艺师。
在申报论证过程中,
他每周两三次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
往往是早上5点起床,
赶最早一趟高铁赴京;
开完会赶最晚一班高铁回武汉,
到家往往已是深夜1点多。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数十次的修改,
他们终于完成了近百万字的申报材料,
项目建议书成功获批。
“当看到专家评估意见书上
‘本项目填补了某系统研制条件空白,
国内规模最大、
试验能力最全面’的评价,
我瞬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赵观辉激动地说,
在项目建设现场看到数万平方米的试验室
与规模宏大的试验台架一天天拔地而起,
他感到内心十分自豪。
青年强,则国家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央企青年
逐步走到时代舞台中央,
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
绽放着亮丽的青春风采,
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为他们点赞!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 | 人民日报 央视网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