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龄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在面对严厉或不理解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可。
作为父母,重要的是要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用理解、耐心和爱来引导孩子。
毕竟你在学龄时候对ta的方式,会很直接影响到以后你和孩子的关系。建立一个积极的沟通环境,可以帮助彼此都更好地成长。
你怎么凶孩子,他都爱你
仔细想想,处于学龄期前后的孩子,无论父母怎么训斥、打骂,都不会因此而疏远父母、记恨父母。
父母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孩子上一秒才被妈妈骂过,眼泪还挂在脸上,下一秒,他又伸出小手,向妈妈求抱抱; 刚刚被爸爸“修理”了一顿,可没过几分钟,他又小心翼翼地凑过来,央求爸爸陪他搭城堡。
那一刻,父母所有的火气都被化解了,再硬的心也会软下来,只能乖乖投降。
这种“喜怒交织”的感觉,每个家长应该都深有体会。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气,却能感受到父母的态度;他们或许不在意父母的批评,却害怕失去父母的爱。
也许孩子以后还是会不听话、会惹你生气,但他对你的爱,却是真切而纯粹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错过依恋期,再想亲近就晚了
这世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份爱背后,往往附加着条件。
当孩子听话、懂事、遵从我们的意愿时,我们会感到欣慰、满足,言语间爱意满满;
可当孩子调皮闯祸、令我们失望时,愤怒和厌烦便占据了我们的心,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过后又后悔自责。
对处于“依恋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整个世界,也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当父母发脾气时,孩子害怕的是父母不要自己了,所以挨打挨骂也要求父母不要生气;而被父母排斥时,孩子会没有归属感,他需要重新获得父母的接纳,所以才会哭着求抱抱。
这一时期,也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经常凶孩子,不但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还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错过依恋期,就算你想亲近孩子,孩子也未必领情,可能还会嫌你烦。
毕竟,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场终将渐行渐远的别离,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爱孩子,从管理情绪开始
《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一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长的好情绪能让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助推器。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远见的父母,不是用暴戾之气去震慑孩子,而是懂得用温和的态度去滋养孩子。
爱孩子,不妨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开始。
开口之前,先冷静6秒。在情绪激动时,给自己6秒钟的时间冷静下来,避免做出冲动的决定和行动。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调皮、故意使坏;但如果你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便会发现事情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学会自我反思与觉察。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也要学会反思与觉察。平时也要多关注自己的情绪,感觉状态不好时,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养育孩子很辛苦,父母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行,过程中难免会急躁、会沮丧、会崩溃,但也收获了孩子的爱与成长。
即便有些狼狈和疲惫,内心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与满足。
这段无法重来的时光,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孩子,都弥足珍贵。
本期封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文转载自『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微信公众号,来源:读者
● 反邪专区
● 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