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对口支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从援助一个专科到帮扶一家医院再到服务一方百姓,从短期巡诊到长期派驻再到远程支持,中日友好医院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对口支援历程。一路走来,该院通过不断追加支援人次、创新支援方式、拓宽支援领域,让适宜的诊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植于受援地区。
兼顾各方 全局化统筹
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标志着全国性援藏工程的开始。1985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在建院第二年组建医疗队,进藏开展义诊活动。此后,只要是党和国家号召,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就随时启程。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多次承担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和地震洪涝灾区的对口支援任务,累计输送对口支援人才1107人次,平均每人次对口支援工作约51天。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坦言:“数字的背后,是每一名对口支援人才暂时告别温馨的家庭、先进的科室,去帮助一家亟待建设的医院。作为医院管理者,必须全力支持、高效配合。”
2011年,中日友好医院成立对口支援办公室,并制定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2013年,对口支援办公室并入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部。随着呼吸、疼痛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联体的搭建,对口支援工作拥有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将对口支援任务集中统筹,便于医院合理制订计划和调配资源。此外,为让对口支援工作可持续,我们兼顾受援方医疗脱贫和支援方自身发展,努力实现共赢。”周军说,医院尊重支援科室和支援人才自身的发展意愿,针对对口支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持续完善选派审批、人事待遇、全面预算、后勤保障、远程支持、沟通机制等一系列管理举措和流程,为对口支援工作铺设高效运行轨道。
“选派医护人员参加支援任务,是我院培养青年人才的一种路径,也使我们对青年人才的考量更为全面。”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2021年年初,全院征集“十四五”时期对口支援意向,建立支援人才库,并结合受援方需求匹配合适的专业人才。执行任务期间,医院发展办每月发布支援人才的任务执行情况;任务结束前,由受援方进行主要考核,由支援人才向全院做工作汇报。
“圆满完成1年支援任务且符合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的,不受医院当年聘任指标限制,直接进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高评环节;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在干部聘任和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宋树立说。
一院一策 精准化帮扶
“作为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宋树立介绍,中日友好医院的对口支援任务来自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每项任务都有要求和目标。长期以来,该院在建立精准帮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十三五”时期,中日友好医院所承担的健康扶贫项目中有两个极具差异性的受援对象——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人民医院。两家医疗卫生机构虽同处我国北纬30°附近,却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功能定位。
八廓街道窄巷深处的一座彩绘雕琢的藏式小楼,就是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中日友好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处坐标。在这里,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主治医师李楠曾圆满完成为期10个月的对口支援任务。“八廓街道老年居民集中,中心自2012年便承担起周边7个社区的全民查体任务,留存着数年来的完整查体数据。对这些数据加以利用,有助于社区全科医生把握辖区居民慢性疾病的动态发展变化和相关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居民健康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提高中心的慢病管理水平,同时培养全科医生的危重患者识别和早期处理能力。”李楠说。
藏区高血压、冠心病多发,对口支援医生将心脏超声技术引入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楠老师讲解生动,她将心脏比作房子,告诉我们心脏超声就是检查门窗有没有漏风,墙壁上有没有洞。她握着我的手,让我感受探头的转动,就像是老师教学生写字。”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次仁德吉记得,曾有位老年患者因不明原因的胸闷、下肢水肿到中心就诊,经心脏超声检查后,被确诊为右心衰竭,最终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而获救。
对口支援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捐赠援藏资金54.73万元用于升级社区急需医疗设备;带教徒弟13人,免费接收16人进修学习;对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评价A类要求整章建制43项,推广新技术新项目19项,开展业务培训203次,帮助中心全员通过5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门诊诊疗3256人次(含辅助诊察),义诊1146人次,讨论疑难病例32例,社区入户抢救4次,救治援藏干部1名,为115户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提供入户诊疗服务。
不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六安市金寨县人民医院更希望诊疗能力再上台阶。自2016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领导班子多次前往金寨县人民医院考察调研,为医院量身定制学科发展规划,先后派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风湿科、神经内科、检验科等专业专家110人次,到当地开展1个月至1年的驻点帮扶;同时,组织医务、护理、院感、科研等职能部门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全面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山区气候寒湿,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之前很多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未能得到规范治疗。”金寨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杨芹告诉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以科包科”的持续帮扶下,医院增设中医风湿病专科,开展B超引导下关节腔药物注射技术,填补了当地该领域诊疗技术的空白。
在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下,金寨县人民医院医生熟练掌握并广泛应用了急性脑梗溶栓治疗技术、心衰规范化治疗技术、妇科疾病腔镜手术等多项诊疗技术。随着该院介入科的成立,当地很多心梗患者不必再外转治疗。如今,这家县级医院已由二级晋升为三级,距离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更近一步。
远程医疗 常态化支持
远程医疗如今看来不足为奇,但在20多年前绝对是新鲜事物。1998年,中日友好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会诊中心,首次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人民医院开通远程医疗。
中日友好医院负责远程技术支持的工作人员高会伶回忆,那个时期还在使用拨号上网,为达到远程会诊所需要的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特开通专线宽带直通新疆,成功完成第一例远程会诊。京疆两地相距数千公里,对布线、设备要求非常高,近1年筹备换来的成果令双方在场人员欣喜无比。自那时起,中日友好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进入远程医疗时代。
到2016年,中日友好医院所帮扶的陕西省神木县医院(现已评为三级医院),其远程医疗平台已实现远程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教学培训、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查房、远程影像会诊、远程病理会诊、远程皮肤科会诊、远程眼科会诊、远程心电会诊、远程床旁监护等多重功能。
这样的柔性支援在不断迭代中延续至今。2020年,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远程医疗发展指导中心挂靠于中日友好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办公室,该院对口支援效率持续提升。
以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医联体)为例,截至目前,医联体成员单位已达30家;在朝阳区委、区政府和朝阳区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中日友好医院搭建网络预约转诊平台,初步形成“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到2022年年底,医联体内经预约转诊系统累计上转患者3949人次,下转4466人次,远程会诊43187例。其中,作为成员单位之一的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中日友好医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单位,在两机构“接续病房”的紧密合作中,正探索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再如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该院重症监护病房在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团队的远程支持下,仅用时1个月就顺利投用。投用不久,病房曾收治一名心包压塞患者。在段军的远程辅助下,派驻于当地的对口支援医生、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筱箐紧急为患者实施床旁心包穿刺术,患者脱离险境。此次救治,也为当地重症救治积累了实战经验。
“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家远程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二者的深度融合无疑是国家级双驱动。派驻医生毕竟有限,而患者的就医需求是无限的,远程医疗提供了高效能补充。”周军表示,下一步,国家远程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将下设中西医结合医联体,目前报名单位已达1000多家。该医联体将运用远程技术,发挥架构优势,调动专家力量,让更多适宜技术下沉至基层。“满足当地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基层医生具备岗位胜任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对口支援工作有力度、有温度,更扎实、更广泛。”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张何明 崔勇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