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自李耳的《老子·道经·第十二章》
解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解释:神不清,是心在干扰;心不静,又是欲望在牵动。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意思是说,人如果神清气爽,那么他会感到很自然惬意,因为清是神原有的状态,即婴儿时期。但是后天的心经常妄动,这个好奇那个好奇,心不能定然,就会干扰神的先天清静,从而打扰修行的进程。同时也是说明修心是修神的基础,心藏神,这在中医黄帝内经上也有提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意思是说,心其实也是和神一样,希望享受清静的。只是这个心为什么经常妄动呢?上面没讲仔细,很显然和人的欲望相关,心本身是不动的,欲望则无处不在,欲望吸引着你沉沦,所以用“牵之”表达如同牵牛遛狗一般,欲望牵动着你的心,让你不得清静。
总结来看,清静要制约欲望,而后心能不被外界牵动打扰,住在心宫内的神才能安然自若。黄帝内经也提到过“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的养生修行准则。
圣人的“圣”字,本义是指听觉敏锐,闻声而知情。而要想具备敏锐的听觉,就需要双耳时刻保持清静的状态,心神守中。同样的,口若要准确分辨味道,就需要时刻保持清淡的状态;目若要明查细微的端倪,就需要时刻保持清明的状态;心若要自如地应对事物,就需要时刻保持安定的状态。
因此对圣人来说,耳的常态为静;目的常态为清;口的常态是淡;心的常态为宁。守住了这些常态,也就是守住了本。如果耳朵总想着听好听的,眼睛总想着看好看的,嘴巴总想着吃好吃的,内心总想着追逐外物,眼耳口舌心都被外在的欲望牵引着,就会偏离于常,远离于道,而失去根本。
所以守本,才是最为重要的,圣人治理国家也同样以守本为第一要务。“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里的“腹”,并不是专指吃饱肚子,而是指“赖以生存的根本”;“目”,也不是专指视觉享受,而是指“让人偏离根本的诱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天下,只会注重经营民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会偏向于声色浮华。所以摒弃那些让人偏离正道的物欲,而是取本守根。《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说,“居其实,而不居其华”。饱腹为实,而悦目为华,所以取其实用,而弃其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