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杨光:长江流域2022年严重夏秋连旱防御实践与思考
2023-06-19 19:28  浏览:1362  搜索引擎搜索“富博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富博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22年 8月18日,江水通过三峡大坝发电机组出水口,向下游奔流 摄/张伟革

2022年7—10月,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有完整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面对长江流域严峻旱情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水利部门科学谋划、强化“四预”、精准调度、有序应对,旱区各地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合力抗旱,实现了大旱之年粮食丰收、供水无虞,最大程度降低了干旱影响和损失。


旱情过程及特点

2022年7月,长江上游出现旱情并迅速向中下游发展蔓延,于8月25日达到高峰。旱情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贵州、江苏和陕西等10省(直辖市)。8月26日至9月,西南、江淮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四川、陕西、河南、江苏等省份旱情解除,安徽、贵州、重庆、湖北等省(直辖市)旱情明显缓解。10月底,秋粮作物陆续收割,群众生活用水通过应急供水措施得以基本保障,流域干旱基本解除,但流域来水、蓄水仍呈偏少态势,局部山丘区群众饮水困难仍然持续。

少雨高温叠加,气象干旱异常严重

7—10月,长江流域累计面雨量291mm,比多年平均偏少39%。降雨最少的长江中下游8—9月降水量59.1mm,同比偏少74.5%,为196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低,35℃以上高温日数长达45.6天,其中湖南省55.3天、重庆市44.9天。

洪旱快速转换,汛期上中下游同枯

受前汛期来水影响,长江流域6月先后有9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9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7—10月,长江流域来水持续偏枯,流域来水总量(大通站)2318亿m3,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8—10月,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均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洞庭湖、鄱阳湖提前3个多月进入枯水期,9月23日5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7.10m,跌破历史最低(7.11m),此后长时间维持在7.10m以下。

旱情发展迅速,与灌溉关键期重叠

7月上旬,长江流域农业旱情开始显现并快速发展。8月中旬旱情迅速发展,仅两周即达到高峰,耕地受旱面积从967万亩迅速发展至8月25日的6632万亩,增加近6倍。8月中旬至9月,正值水稻等秋粮作物生长需水高峰期,望天田、灌区末端和工程配套不完善地区农作物受旱严重。

局地水源不足,城乡供水受到威胁

流域上中游因持续干旱致部分中小型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大量小塘坝、小水池干涸,溪河断流,一度有81万人、92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9月,受长江流域持续干旱和台风加强的东海咸潮叠加影响,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遭遇历史上最早最严重咸潮入侵,对上海城市供水造成严重影响。9月下旬,赣江南昌站水位不断逼近南昌市各水厂正常取水10.8m的最低要求,赣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无法满足南昌市枯水期供水保障要求。

影响时长面广,波及生态航运发电

长达4个月覆盖上中下游的长江流域严重干旱,波及生态、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加之高温蒸发,导致水环境容量严重缩减、水动力不足,部分河道和湖泊水质急剧恶化,水域相继出现水华等生态问题。洞庭湖、鄱阳湖水体面积急速缩减,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受到影响。旱情严重时,四川省水电日发电能力下降五成,不得不采取企业、公共设施限电措施。长江航道黄金航运期提前结束,航道承载能力较丰水季节和往年同期大幅度降低。

与历史对比,损失影响明显减轻

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在2006年、2011年、2013年、2019年都发生了严重干旱。与历次典型干旱比较,2022年气象水文干旱虽为有完整实测记录资料以来最重,但得益于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抗旱减灾措施积极有力,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因旱导致饮水困难情况明显减轻。


主要抗旱做法

水利部和长江流域各省(直辖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有序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实现了大旱之年供水无虞、秋粮丰收。

明确目标,周密部署

7月上旬长江流域旱情发展初期,李国英部长即召开抗旱专题会商会,要求坚持“预”字当先、“实”字托底,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干旱期间,部领导多次召开会商会全面部署抗旱保供水保灌溉工作,并赴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直辖市)旱区一线与相关领导共商抗旱对策。 旱区各省(直辖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部署抗旱工作。

强化“四预”,掌握主动

水利部切实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密切关注长江流域雨情、水情、旱情,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发布干旱预警,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加强水量供需分析和调度预演,指导旱区滚动完善抗旱预案和水量调度方案。江西省水利厅实施“三个10天”旱情预警机制,滚动预报未来10天、20天、30天旱情发展态势,为提前采取措施提供支撑。湖南省水利厅抓好7天滚动预测、5天研判预警、3天调度交办、1天督促落实“7531”精准抗旱工作机制,精细管理抗旱全过程。旱区各省(直辖市)均启动了Ⅳ级及以上等级干旱防御或抗旱应急响应,其中江西省先后启动了抗旱Ⅲ级和Ⅱ级应急响应,湖北、湖南、重庆、四川4省(直辖市)启动了Ⅲ级干旱防御或抗旱应急响应。

精准调度,合力保灌

在长江流域秋粮作物生长关键时段,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和湖南、江西两省水利厅实施了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精准调度长江流域75座大中型水库,累计补水61.6亿m3,并指导下游精准对接补水过程,尽力多引、多提、多调,确保了沿线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了补水沿线356处大中型灌区2856万亩水稻等秋粮作物及众多小型灌区灌溉用水需求。针对长江口咸潮上溯不利影响,水利部迅速启动实施“抗咸潮保上海市供水”专项行动,采取调度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阶段性控制苏皖两省引江流量、指导上海市精准对接长江口大流量抢引补库,以及提前实施引江济太工程、畅通太湖河网与上海供水应急通道等措施,确保上海市供水安全。

旱区各省(直辖市)在精准调度水工程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江苏省通过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工程,累计抽引长江水约35亿m3,全省灌区3300多万亩水稻基本没有受到干旱影响。湖北省充分发挥重大引调水工程骨干作用,调度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向汉江、长湖应急补水20.9亿m3,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向襄阳、随州、孝感等地补水2亿m3,两大工程直接受益群众190万人、农田202万亩。

精准施策,确保人饮

各省(直辖市)积极行动,狠抓开源节流,多措并举守住饮水安全底线。四川省通过管网延伸、新建抗旱水源和拉水送水等措施解决了153万人、74万头大牲畜缺水问题,有力确保了城乡供水总体稳定。重庆市启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中急用先建项目,运用长江上中游最大规模趸船应急取水,缓解江津以北地区70万群众用水紧缺局面。湖南省新打机井9000余眼,修复和改造机井4000余眼,供水3.6亿m3,保障灌溉71.43万亩、保供170.58万人。江西省抓住有利时机全面推进山塘清淤整治工程,提高山塘蓄水能力和灌溉供水能力。湖北省延伸管网2076km,新建加压站174处,打机电井313处,筑拦河坝96处,新建水源991处,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深入一线,加强指导

在旱情发展不同阶段,水利部先后发出12个通知,派出9个工作组赴旱区一线,指导地方因地制宜落实水库补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架泵提水和加强节水等抗旱保供措施。湖南省实施“千名水利干部到田间”行动,各级水利部门累计派出工作组1834批次11884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做好引、调、提、送、保等抗旱供水减灾服务。湖北省各级水利部门共派出4739个工作组和2196个专家组赴基层指导,帮助基层解决保灌保供问题。四川省针对不同地区旱情,组织8次专题研究,“点对点”调度12次,先后派出17个工作组分赴泸州、达州、绵阳等地蹲点指导。

加大投入,力挺抗旱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动用100亿元中央预备费(水利65亿元、农业35亿元)支持抗旱减灾。湖北省财政厅紧急下拨1亿元省长预备金和9000万元省级补助金用于支持抗旱,全省共投入资金38.64亿元,发动干部群众363.98万人次抗旱。湖南省财政、水利、农业、应急等部门,累计筹措和整合各类抗旱资金17.7亿元支持地方抗旱减灾,累计实施抗旱应急水源项目5105处,出动送水车辆10万多台次,累计送水100多万m3。


经验启示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抗旱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抗旱工作。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工作原则和“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具体要求。长江流域相关省份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调度相关部门凝聚起抗旱减灾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广大干部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了抗旱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是夺取抗旱减灾工作全面胜利的关键所在。

配套完善的工程体系是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

长江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长江流域灌区数量众多,受旱10省(直辖市)耕地总面积约6.3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4.3亿亩,灌区内粮食产量超过长江流域粮食总产量的80%,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等地良好的灌排体系成为确保粮食丰收的压舱石、稳定器,引江济汉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洞庭湖北部引水工程、江苏省江水北调及东引工程等水网工程增强了水资源统筹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实践证明,旱区各地多年来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科学调度,充分挖掘水源潜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凡是有骨干水利工程覆盖的地方,城乡供水和工农业生产都未受到大的影响。

强化精准“四预”措施是取得胜利的有力支撑

强化雨情、水情、旱情、咸情监测预报,为实施精准调度和抗旱决策部署争取了主动权。特别是6月中下旬,根据汛期反枯的预报结果,水利部门科学拦蓄雨洪资源,有效留住最后一场雨,为后期抗旱储备了宝贵水源。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并直达一线,提醒干旱灾害风险区广大干部群众提早做好防御准备。根据水库蓄水、江河来水、降雨预报和用水需求,推演不同调度方案实效,寻求最优结果,为完善预案方案提供了有效依据。根据预演结果,动态调整调度方案和抗旱预案,使有限水源发挥了最大抗旱效益。实践证明,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切实强化抗旱“四预”措施,是打好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的重要前提,为防御措施跑赢旱情发展速度赢得了主动。

协调有力的调度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举措

干旱期间,长江流域面临上中下游同枯和蓄水总体不足的严峻形势,统筹兼顾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等用水需求难度极大,精准调度水利工程至关重要。在农作物需水关键期,水利部会同有关省份梳理沿江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情况,做好水库群调度并与每个灌区精准衔接,千方百计用好每一方水,有效满足了旱区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在抗咸潮保上海市供水期间,水利部组织长江委根据实时降雨、来水和咸情预报,两次调整三峡压咸补水调度方案,加大水库泄量,精准测算补水水头演进和取淡窗口,为上海市引水补库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只有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统筹全局、精准调度,才能确保重点目标供水安全,有效平衡各方用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


问题及对策

长江流域2022年抗旱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暴露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强、抗旱预演预案措施不实、水利工程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法治仍需强化、抗旱基础研究不足等薄弱环节,今后仍需多措并举补齐短板,提升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加快推进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实现全国、流域、省、地、县五级一体化全覆盖的旱情综合监测评估,定期发布全国旱情监测预警成果。加密长江口地区咸潮监测站点布设,提升咸情巡测能力和信息共享,系统收集整理咸潮基础数据,有效支撑咸潮预报和应对。按照“三个10天”旱情预报预警机制加密旱情监测频次,以测补报,提供决策支持。要构建和完善气象、水文和综合干旱预警指标体系,科学划分预警等级,继续推进旱警水位(流量)确定工作,优化站点布局,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将旱警水位(流量)作为发布预警、启动响应的重要参考条件。

强化抗旱预演预案措施

指导地方进一步摸清长江中下游沿江主要城市各类水厂取水、主要引调水工程运行、主要作物需水等本底情况,分流域、分区域细化干旱情形下水量供需演算,加强不同水量调度方案成效预演分析,提升抗旱调度预演水平。结合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灌区等建设,研究集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于一体的干旱灾害智慧防御技术体系。修订《抗旱预案编制技术导则》,加强对地方水量调度预案和抗旱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指导,科学设置应急响应条件,量化响应启动标准,健全完善联动响应机制。

完善供水灌溉工程设施

加快构建流域区域水网体系,以骨干水源配置工程为中心,推进重点江河水系连通,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对沿江涵闸泵站等水工程体系开展全面排查,系统谋划涵闸泵站取水口改造,提升沿江引提水工程保障能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提质增效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进一步加强灌区骨干工程现代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衔接,着力解决好农田排灌“中梗阻”问题,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工程体系。持续加快中小型水库病险治理,有条件的中小型水库实施清淤疏浚或加高扩容治理,挖掘供水潜力。加强灌溉和供水设施维修养护,全面推进库塘清淤整治和渠道堵塞损毁维修,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工程蓄水和灌溉供水能力。

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充分发挥流域防总平台优势,在水工程联合调度、流域“四预”能力建设、干旱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抗旱基础性研究等方面,加大流域管理机构参与力度。进一步强化干旱灾害防御相关部门、行业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干旱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汇集融合气象、水利、农业、应急等方面的旱情信息,为抗旱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积极推动抗旱条例修订工作,为理顺干旱灾害防御管理机制、提升基层防御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督促指导地方做好地方抗旱条例配套法规制定和修订。

加强抗旱基础工作研究

重点研究极端干旱下的降雨—产流—汇流关系、低枯水位下的水位-流量关系、枯水期径流演进规律等,提升特大干旱防御的支撑水平。加强河口咸潮上溯成因、影响机制和演变规律、咸情早期识别等研究,有效支撑咸潮应对工作。研究水文干旱判别和分级方法、旱情旱灾综合分析评估和分级方法,制定水文干旱监测评估标准,修订《区域旱情等级》和《干旱灾害等级标准》,为抗旱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引用格式:

杨光,黄慧,苏志诚,等.长江流域严重夏秋连旱防御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23(11):1-4.

来源 |《中国水利》2023年第11期,原题为《长江流域严重夏秋连旱防御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光(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防汛二处处长),黄慧,苏志诚,屈艳萍,高辉

责编 |李博远

校对 |李卢祎

审核 |王慧

监制 |轩玮

亲爱的读者,因微信改版,若不星标中国水利杂志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封面大图。星标“中国水利杂志”,让每一篇精彩推送都不再与你错过。


发布人:352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