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网上出现有关我校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生董某某的网帖。经查,董某某与其在校研究生导师无任何亲属关系。特此声明。”
两天来,“国企高管牵手异性逛街”事件持续发酵,影响所及已远不限于涉事者本人,涉事女子董某某的求学经历也被网友扒出来了。根据网络上公开的信息,董某某的研究生导师同样姓董,网上随即有人称该导师系董某某亲属,甚至说两人是父女。这才有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官方微博6月8日上午发布的上述情况通报(据6月8日极目新闻消息)。
“街拍立功了!”这几乎是网友对此次“牵手门”事件的同声评价。6月7日当天,涉事男子所在单位就发布情况通报:涉事人员胡某某已被免职,并接受公司纪委核查。公司将根据结果进一步作出处理。通报还称,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据悉,涉事女子董某某也已被停职调查。目前事件还没有结果,一切要待调查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定论,但这次“网络反腐”立竿见影的效果,生动展示出网友在反腐败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和一致态度。可同时,网上出现的一些边际感缺失的“无限发酵”倾向,也让人在忧虑网络舆论环境的同时,对此次舆论反腐的持续效果有些担心。
一是无限制的深扒和恶评,让人担心舆论监督变了味。例如有网友不但对涉事女子的衣物等大肆“晾晒”,进行“估价”,还随意转发其照片,对其衣着外貌评头论足,甚至侮辱性、调侃性言论也不断出现。要知道,涉事者也有肖像权、名誉权等基本民事权利,上述行为不但可能因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而被追责,舆论反腐也有可能因此而变质为一场网暴。
二是波及范围无限扩大,让人担心舆论监督“散了黄”。如果说对涉事者本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合法的挖掘梳理,还可能有助于查明事实,那么,“挖掘”范围的无限扩大,则可能在对案外人造成不当冒犯的同时,让舆论监督也不能聚焦于事件本身,从而使舆论监督的力量大大削弱。须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缺乏根据的揣测和“关联”,除了对案外人造成干扰和侵犯,也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
三是制造“无厘头”的“题外题”,让人担心舆论监督“娱乐化”。“牵手门”事件发生在成都太古里,就有博主发图配文称:“太古里的商家们求生欲好强,昨天胡某某事件全国发酵以后,今天立马立了这个黄色的标识牌子!”经记者求证,该立牌的图片拍摄于2020年,系新闻配图,而且该提示立牌并非因胡某某事件而专门设立。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前并未规定完全禁止拍摄,但也不支持任何侵犯消费者肖像权的拍摄以及未经许可的商业拍摄。此博文很难说实际侵害了什么人的什么权益,但“娱乐感”十足,“噱头”味儿浓厚,这种话题多了,舆论监督也容易被带偏。
反腐败事关国运,深得民心,“牵手门”事件持续受到网友关注,是在情理之中,但网络舆论的发酵不可偏离反腐的主题,更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在其中乱加“佐料”,对舆论反腐,对网络空间生态,对国家法治建设,恐怕都不是好事。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柴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