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酒坛上广为流传的“领导干杯我随意”的故事,开始我并不大相信,只是当作笑话常在酒宴上讲起过。近来,偶尔从网上读了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的一篇短文,才知道这个笑话的真实度,并从中悟些道理。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一次接待某位重量级领导的酒宴上。那天,由于酒宴的主持者与客人身份相差太大,所以,酒宴上客客气气的,虽已酒过三巡,但大领导只是象征性地呡了几口,宴会的主持者就有些着急,频频暗示部下给大领导敬酒。但是,任凭敬酒者舌吐莲花般地劝酒,都被大领导一一化解,就连有的敬酒者连喝二杯三杯,领导也硬是一杯酒都不喝,只是端起杯子意思一下。
这时,又一位敬酒者上场了,他假借醉意,举着酒杯大声说:“我敬领导一杯酒,领导干杯,我随意!”结果,另类的敬酒词取得了令人意料不到的喜剧效果。顿时,满桌哄堂大笑,领导大悦,端起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
过后,大伙齐赞敬酒者:“还是你小子有办法。”敬酒者慌忙解释道:“啦里啦里,我是学得徐洪刚的敬酒词。”
酒逢知己千杯少
据说,那是徐洪刚被授于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后,到北京参加表彰会,在庆功宴上给一位大领导敬酒时,因一时紧张,错把“领导随意我干杯”说成了“领导干杯我随意”,引来大领导诧异的目光。
好在徐洪刚年轻机灵,他将错就错,向大领导讲了为什么是“领导干杯我随意”。
原来,在徐洪刚的家乡,民风淳朴,有了好酒一般都是先敬德高望众的长辈,自己如果先喝了,就是对长辈的不敬不恭。
当时,喝的是茅台酒,在徐洪刚的思想深处,茅台酒就是中国最好的酒,自己第一次喝这么好的酒,怎么可能把好酒都让自己喝了呢?怎么也得把“有限”的好酒尽可能多地让领导喝啊!
大领导弄清了徐洪刚敬酒的缘由,自然很是高兴,二话没说,一口干完了杯中的酒。于是,就有了这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
我觉得,不论这个故事有多大的真实度,但提出这个命题,对中国酒文化的意义则是非常之大。
“领导干杯我随意。”好!
好就好在,只有这样的劝酒方式,才能始终把握酒宴氛围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的酒宴返朴归真,才能让酒宴的所有参与者真正享受到饮酒之乐趣。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在酒宴上,如果大家相互间敬酒时,领导只是端起酒杯随意呡一呡,部下就要干一大杯,那就极有可能喝倒一批部下;如果是领导干杯,部下随意喝,部下绝对不会硬灌领导,而把握酒宴方向的领导,大都会适可而止,不会自己把自己喝倒,部下们由于没有了压力,都会尽力而为,都会在领导的带动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喝好。这样,酒场的氛围就会既热烈又有序,人人都能喝好不喝醉,岂不皆大欢喜!
大凡酒宴上,没有闷着头喝而不劝酒的。其实,这就是中国的酒文化。酒宴上,要表达心情,要活跃气氛,要增进友谊,要娱乐消遣,劝酒,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一种最有趣的游戏。
总之,这是营造酒宴氛围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热气腾腾,又要把握一个度,也就是让客人喝好不喝醉。
独酌花间一壶酒
我想,只要客人喝的尽性,酒宴目的就达到了。反之,就是钱花了不少,人也得罪了。因此,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出酒宴上“领导干杯我随意”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成形成酒桌上的良性互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常年奔走于酒宴的官员与商人,那些常年“征战”在酒场上无数痛苦的饮者,才会变成快乐的饮者,才会象评剧大师新凤霞所说的,喝酒是最幸福的事儿。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故事的真与伪已经无所谓了。对此,徐洪刚专门写了篇文章——《领导干杯我随意》,文中说:“那次在京喝酒的画面早已在记忆中模糊,如何也调不出清晰的影像。”因此,他便自己问自己,“我说了吗?我在哪儿说的呢?”看似徐文在辟谣,其实徐洪刚自己也不在乎故事的真伪了。所以,他才又说,“这句话是叫领导多喝酒,自己少喝酒,也符合我的敬人心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乐的宴会上,即使这个典故我在心底不太认同,假如能够为领导、为战友、为朋友助兴,让他们说说又何妨。”
我想,我们和徐洪刚的想法都一样,都期待着在酒宴上能够更多地出现“领导干杯我随意”的良好氛围,让大家都能够既喝得尽性、喝得痛快,又能喝好不喝醉!
写到这里,让我就用徐洪刚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愿“领导干杯我随意!”
这句话好似一个快乐的精灵,飞到餐桌上,成为一道人们下酒的佐料。
苞茅千载楚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