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由甘肃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甘肃省气象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张掖市政府联合承办,旨在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气候变化与祁连山生态学术会议,于11月2日至3日在线上召开。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甘肃气象部门通过打造“地空天一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实现祁连山生态保护机制评估服务常态化,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再上新台阶。
打造“地空天一体”生态气象监测网络
打造“地空天一体”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不仅可以实现祁连山生态要素监测,也是发现祁连山之美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甘肃气象部门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形成以多源卫星遥感为主,以地面监测为辅的全要素、立体化“地空天一体”的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系统。
气象部门持续开展祁连山区域包括水资源、土壤、大气、生物在内的40多种要素的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制作上报《祁连山区生态气候环境状况分析及建议的报告》《甘肃省生态遥感报告》等;开展祁连山大气边界层、近地层通量等23项大气要素监测,以及8项生物要素监测、5项水环境要素监测,形成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多点、多要素地面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与生态环境、测绘、水利等部门设施共建、资料共享,推动河西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等科研成果在生态气象服务中应用;开展祁连山草原、荒漠、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和山脉周边城市群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监测评估;开展分灾种的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围绕“双碳”目标,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的全面勘查评估,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完善新能源气象服务体系,紧抓甘肃着力建设全国重要能源供应基地的重大机遇,重点攻关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关键技术。
实施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这是在2月25日召开的甘肃省飞机人工增雨(雪)工作协调会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甘肃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在《“十四五”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指导下,气象部门统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装备质量、科技支撑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西北区域、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推进祁连山地形云增雨(雪)试验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推进大型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优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落实《“十四五”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相关任务,在祁连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山区积雪和四大河流的来水量,为相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治理控制性目标的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常态化开展融入式祁连山生态保护评估
积极融入祁连山生态治理工作、发挥决策参谋作用,是甘肃气象部门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重要理念。
围绕需求,紧盯热点,气象部门不断提升生态气象决策服务能力,编制《甘肃省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实施方案》等决策服务材料,上报《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应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报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服务精准扶贫》等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和决策参考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重视。同时每月发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荒漠区干旱监测分析等生态服务产品,定期发布祁连山区积雪覆盖、水库及青土湖蓄水动态信息,定期与水利部门联合发布祁连山三大内陆河来水量预测产品,形成了评估服务的常态化机制。
省气象局还与省政府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报送相关工作进展;与相关部门联合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与省科技厅建立科技项目储备机制等。
未来,甘肃气象部门还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构建祁连山地-空-天一体化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安全影响及对策研究,助力打造祁连山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示范区,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
(作者:倪永强 于仕琪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