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公卫之肇始 农卫之先驱——回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生平
2023-12-05 18:29  浏览:516  搜索引擎搜索“富博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富博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今年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先生诞辰120周年。陈志潜曾先后参与江苏南京郊区和河北定县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建设,在定县创立农村三级保健网,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战伤救护,还在四川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

前不久,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后举办陈志潜卫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和纪念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等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学院校专家学者参会,缅怀陈志潜先生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品格风范,回顾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探寻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科学道路。


早年间,陈志潜(左一)在卫生院进行考察

“为变革现实而奋斗”


1903年9月,陈志潜出生在成都的一个书香门第。192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期间,受到公共卫生系主任兰安生教授的影响,陈志潜对中国农村保健问题和公医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国内各种疾病广泛流行,人们普遍缺乏卫生常识,陈志潜开始联合同学创办医学周刊等读物,宣传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升大众健康意识。

经过8年苦读,1929年,陈志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毅然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携新婚妻子来到南京农村,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执教卫生学,成为该校唯一的卫生教师。

多年后,谈及当时的选择和经历,陈志潜回忆说:“从个人前途着想,留校专攻内科学的确是个很有诱惑力的建议。但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大众饱受战乱、贫穷、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促使我走出象牙塔,为变革现实而奋斗。”

在晓庄期间,陈志潜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实验卫生机构——晓庄乡村卫生实验区,兼任晓庄乡村卫生实验区主任。他被陶行知先生关心民众的精神所感染,立志以其平生所学为群众服务。

1930年,陈志潜经兰安生教授推荐到美国进修学习,于1931年获得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陈志潜的女儿曾问他,为什么要从事公共卫生,如果他能和协和医学院大多数同学一样做临床大夫,他们家的生活会稳定、富足很多。陈志潜回答:“不是这样的,人不能仅为了金钱生存。”在陈志潜心中,能为改变社会而作出贡献是更为重要的事。

首创“定县模式”


1932年,留学归国的陈志潜坐上了去河北定县的骡车。当时的定县约有40万人口,但县城内仅有2位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医生。定县的医疗条件,正是那个年代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疾病预防工作空白的真实写照。陈志潜认为,定县的卫生工作应扎根基层,面向农村,保证广大农民享受现代医学科学进步带来的益处。在前期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后,陈志潜将定县农村保健工作划分成村、区、县三级,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织密农村保健网。他主张:

村级由村保健员负责,其主要从事疾病预防宣传、种痘、井水消毒、治疗沙眼和头癣等工作,为伤员提供急救服务,帮助改良水井、厕所,对村里出生、死亡情况进行登记,将需要诊治的患者转诊到区保健所。

村以上设区保健所,区保健所的医生除了出门诊,还兼管全区的预防工作,对村保健员进行辅导管理。

区以上设县保健院,院内医护人员接受过现代医学训练,院内设有50张床位,用以收治区保健所转诊的危重症患者。保健院要负责全县的预防工作,培训保健人员,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学校教育及成人教育密切合作,开展卫生教育。

此外,为降低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陈志潜还组织开展了妇婴卫生工作,分批为各村培训接生员,了解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的原因,组织年轻母亲学习妇婴保健知识等。

在陈志潜等人的努力下,到1935年,定县农村保健网已经从最初试点的2个区13个村庄发展到6个区,约覆盖半数村庄,村保健员数量增至220名。

在这一过程中,陈志潜形成了独特的公共卫生思想。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在研讨会上讲道:“陈志潜先生崇尚科学,善于统筹资源,注重专业培训和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强调现场教学培训,并依据卫生人员的教育情况和能力水平,严格实行职能分工。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我国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施一系列公共卫生策略后,1935年,定县保健院收治住院患者600余人,开展手术260例;6个区的保健所共治疗患者6.5万人次。全县村保健员开展急救、治疗小病共计14万人次,为14万人种了牛痘。农民掌握了更多卫生知识,很多人家改良了水井和厕所。农民不再受新生儿破伤风、产褥热、天花、黑热病等疾病的威胁,各种肠道传染病也大大减少。难能可贵的是,整个保健网的经费平均每人每年仅0.10元。

“定县模式”的推行,创造性地为当时贫穷的华北农村找到了一条推行现代医疗保健服务的可行道路。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定县,医疗机构和农村卫生组织遭到破坏,但是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深深扎根定州大地。

1947年,定县解放,当地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1950年,定县县医院、定县卫生院等相继建立。1953年,定县人民政府培训保育骨干1305名,定县基本上恢复了陈志潜创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新中国开展的一系列卫生工作为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极大作用。1978年,联合国发布《阿拉木图宣言》,推广陈志潜革命性的创举,为全世界初级医疗保健树立标杆。

即便在今天,陈志潜的公共卫生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王辰总结,其核心特征可以总结为:“人民性:心怀悲悯,投身民生,照护人民生命健康;科学性:崇奉科学,教化民众,推行现代医学实践;本土性:立足国情,服务乡村,创新中国健康范式;系统性:协同各界,汇聚资源,构建农村卫生体系。”

“把健康带回四川”

1939年5月,阔别18年后,几经曲折,陈志潜回到了家乡成都。此时的成都只有教会办的少数医院和诊所,百姓就医依旧是个难题,这深深刺痛了陈志潜的心。

彼时,陈志潜担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和战时救济工作负责人。怀着“一定要为家乡人民把医院建起来,把健康带回四川”的信念,陈志潜为四川建立起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婴保健机构以及护士、助产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中心。同时,他还牵头建立温江农村卫生实验区,供医学生和护校学生实习,并在四川省内80个县成立县卫生院。这些综合举措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1947年,陈志潜又一次回到四川,这次他带着一个重要使命:依靠国人力量,在当时有7000万人口的四川筹建一所国家级水平的医学院。那时通货膨胀严重,可用于建校的经费少得可怜。对于建校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

为了把蓝图变为现实,陈志潜想方设法、四处奔走,他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重用年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并给予出国进修的机会,为建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病理、生理、微生物、解剖学专家,保证了师资力量。其间,陈志潜又专程赴美考察,重点了解医学及公共卫生专业教育计划,学习医学院办学经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重庆大学医学院得以成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在会上讲道:“陈志潜先生主张,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应当首先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打牢医学基础,将临床与预防紧密结合,避免只重视技术而忽视社会和人文的倾向。他坚持课堂教学和现场训练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调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公共卫生专业人才要视野开阔,具有奉献和开拓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陈志潜参与制定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为了农村的防病、治病工作,他再次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他曾带领学生深入云南省芒市地区防治恶性痢疾和腺型鼠疫;到四川省广元市防治麻风和梅毒,并为当地中医举办学习班;到四川省安岳县调查棉农农药中毒情况……陈志潜为我国农村医学事业、为华西乃至全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选择了‘公卫’,就是选择‘为公’。”常继乐由衷地说,“公共卫生就是一项致力于公众、公平、公益的事业。”

先生风范,炳如日星。陈志潜先生在82岁高龄时,用11个月的时间独立完成了回忆录的初稿。在晚辈和他谈起这本书的写作时,他说:“我最关心的是中国的农民,如果这些内容的记录能够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带来影响,那我这一生就是值得的。”


文:通讯员 李盛 王俊瑞 健康报特约记者 喻文苏

编辑:魏婉笛 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7bf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