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死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江城子》,词牌名,来源于唐著词曲调(唐代的酒令)。《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时,《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江城子》原为单调,三十五字,五平韵,宋人多依曲重增一片,成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江城子》还有许多别名,如《江神子》《村意远》《水晶帘》等。
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表达了苏轼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思念。这首词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为传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之作的典范。
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苏轼娶王弗为妻。王弗聪敏娴静,明事理而识大体。苏轼读书时,她陪伴左右,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一次,有客人来访,苏轼与客人交谈,她就在屏风后倾听。等客人离去,她便提醒苏轼,说此人只是顺着你在说话,不辨是非,首鼠两端,不可与之交往。因此,王弗深得苏轼敬重。夫妻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好景不长,王弗在二十七岁时骤然病逝。苏轼痛失爱妻,悲痛万分,次年作《亡妻王氏墓志铭》,寄托无限哀思,沉痛之情无以言表。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一天夜里,他梦见了亡妻。这一年,离亡妻故去已十年。此时,苏轼想起自己屡遭贬谪,仕途潦倒,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于是情动于衷,发而为词。
词的上片写对妻子的深沉思念。苏轼悲诉:妻啊!你离去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们一个生者一个死者,茫茫然阴阳两隔,真是令人痛心啊!虽不刻意去想你,却一刻也不能忘怀你。想起你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我心中的凄凉真不知向谁人去诉说。现在,我也老了,我们即使在路上相逢,你也可能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是满面风尘、鬓发如霜了。
词的下片写与妻子的梦中相会。苏轼梦见:在幽幽的睡梦中,自己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他看到妻子正在闺房里小小的轩窗前,梳妆打扮。两人见面,深情对望,竟凝噎无语,任凭泪水打湿脸庞。现在,他终于明白,那年年岁岁让他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明月之下短松冈上那个小小的坟茔。
这首词梦境与现实相互交错,时间与空间自由转换,将对亡妻的怀念与对人世沧桑的悲戚融为一体,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堪称一曲荡人心弦的爱情悲歌。
撰稿:路英勇
诵读赏析:刘纪宏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